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包与要素价格:从特定要素模型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建立两种商品多种投入要素的特定要素小国模型来分析外包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如果将土地和熟练劳动视为特定要素,本文发现通过生产率效应和要素供给效应的传导机制,外包有利于特定要素所有者,不利于非熟练劳动,扩大了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相对工资,该结论与外包中间品的要素密集度、均衡状态时是否为完全专业化外包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无关。即使非熟练劳动通过培训可以向熟练劳动升级,但并不一定会缓和本国的相对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2.
要素间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与企业产权演进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有的企业产权配置理论是在不完全契约框架下通过比较要素的“特性”展开讨论的,然而从要素间在质的规定性上进行比较,本身具有不可比性。如果将企业看成是由多个要素所有者为取得合作收益而结成的特别合约,那么,各个要素所有者博弈企业的权益,其“谈判势力”的大小不在于他们各自所拥有的要素在性质上的特别之处,而在于供求量对比中显现出的各个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高低。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决定要素所有者间“谈判势力”大小,由此决定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配。这一结论能够逻辑一致性地、历史地、动态地解释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样本分析了包括资本、劳动及中间品在内的要素市场相对扭曲程度,并考察其是否能解释中国企业出口的独特成本优势。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严重要素价格扭曲,不同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差异化较大。劳动力价格扭曲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以牺牲劳动力价格市场化为代价。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资本价格相对较低,而私营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则资金成本较高。能源、原材料相关行业以及外资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中间品价格偏低;经过实证检验,要素市场扭曲的确对企业出口倾向起到推动作用,企业将获得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这表明低廉的要素价格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5.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CES总成本函数的角度,纳入技术水平、要素质量和要素价格等差异化因素,推导了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证检验模型。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1998-2008)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存在相对要素价格多锥形均衡,劳动力要素相对价格显著不等,进而从要素供给弹性、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产出调整机制等角度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严国海 《财经研究》2007,33(2):58-69
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国有产权制度的发轫和形成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以秦皇汉武为代表的君主专制的集权政治体制,是形成国有产权制度的主导性因素;由于人口压力及其造成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以及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是诱导性因素;《管子》有关理论、儒家文化的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则提供了对国有产权制度形成的一致性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引入要素相对流动系数表征要素错配水平,利用我国2004-2010年19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测算要素错配度及其对我国经济产出效率的影响。根据劳动力和资本相对流动系数可知,我国各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和资本错配,要素拥挤与稀缺现象并存,且资本错配程度较深。但近年来劳动力和资本错配的程度均有所改善,其中资本错配改善平均能使产出效率提高1.37%;而劳动力错配改善的提升作用为0.91%。这是因初始资本错配的程度较深,故改善空间较大,金融体系改革的边际贡献较高。要素配置效率行业分解的结果显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更加偏向于技能型劳动力,故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结构性稀缺;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则存在人员冗余及效率较低等问题,劳动力稀缺和剩余并存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是我国劳动力配置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诺斯等人的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制度创新的本质和演化规律进行了解析,得出结论: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是协会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农技协发展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说明,以科技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依托实体经营的经济、技术合作并重的规范化运作模式,将成为农技协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2001~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经济开放对我国地区间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在不考虑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下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进出口中对收入差距影响不同,S-S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现有文献研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往往集中于非技术因素,而从技术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将更具普适性和解释力.为此文章从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入手,构建总量和产业两个层面的要素收入分配作用机制模型,发现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同时受产业结构和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其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是影响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要素替代弹性则决定了其作用方向.经验结果显示: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变化更多来源于产业间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而产业结构作用则相对微弱;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起着主导作用,其在不同产业中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是不同的,而要素禀赋的直接影响有限,其在第一产业中的作用为负向而在第二产业中的作用则为正向.为此政府制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政策时,应更多着眼于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引导和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碳排放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建筑业发展中要素投入效率和碳排放,首先通过计算各要素的贡献率可知,建筑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推动,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较小。再通过对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测算得出,间接碳排放占建筑业总的碳排放高达85%~95%。最后通过建立灰色相对关联模型,实证分析全国和东部主要8个省市建筑业经济发展与其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与建筑业总产值灰色关联程度高的是一次能源碳排放、钢材碳排放、玻璃碳排放;水泥碳排放、铝材碳排放关联度较高;木材碳排放关联度低。总体上随着建筑业发展总产值增加,带动了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增加。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建筑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降低间接碳排放和直接碳排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以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初步识别出30个成本控制的基本要素并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要素之间的相对关系,并对排名靠后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要素的内部关系,提取7个主成分因子进行解释和命名,分别是:动态监控、计划水平、控制尺度、沟通协作、资源控制、控制手段和成本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选取北京、上海、广州及西安、成都、昆明六个热点城市,分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发展阶段、时间同步性及市场相位差异,发现西安、成都、昆明属国内旅游导向型城市,北京、上海属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均衡发展型城市,而广州属入境旅游导向型城市。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混合面板数据,分别建立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入境旅游受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依存度、航空客运量影响最大,这与北京、上海、广州对外开放度高、国际航班及客运量大、对外经贸联系密切相关,应以入境旅游为导向;而西安、成都、昆明地处内陆,旅游资源丰富、腹地人口密度较高、铁路客运量较高,在发展国内旅游上具有相对优势,应实施内向型战略,积极发展国内旅游。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在必行,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产出率的低下制约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高。论述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否,不仅会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而且会影响到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产出效率,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生产要素市场一直处于行政管制之下,从而导致了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而且要素收入的传递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目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因此,改革与完善要素市场,使市场在要素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形成有序分配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二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实现技术创新要素全面、同步创新,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创新要素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要素细分为思想因素、技术因素、产品因素、市场因素和组织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主导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以广州H公司技术创新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上述5个因素之间的协同,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冯宪 《当代经济研究》2000,(12):46-47,54
本文在对劳动要素收入和资本要素收入进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种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