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政府主导型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之际,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论,其中产业政策的必要性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然而,有关争论基本上还停留在要市场机制还是要政府干预上,重点是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实际上,产业政策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而围绕产业政策必要性的争论在国际学术界已经降温。文章认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外部性和协调外部性而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这是国际学界的新共识。因此,关键不在于要不要产业政策,而是产业政策的施政如何能以市场强化型的方式来弥补市场不足、矫正市场失灵,而不是代替市场去主导资源配置,甚至由政府来挑选赢家。  相似文献   

3.
武香慧 《新经济》2021,(8):18-23
从产业政策在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来揭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演进的理论逻辑,兼顾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市场机制引进阶段,政府对市场起着护航作用,政府把控着市场,市场开始展露自己的作用;在市场机制形成阶段,市场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政府对市场具有纠偏的作用;在市场机制完善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  相似文献   

4.
5.
6.
7.
产业政策失效原因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政策的失效降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从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多个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出发,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博弈模型,可知产业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在缺乏产业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的前提下,地区利益障碍的存在;政府行为有限性的约束;经济改革的不彻底;产业政策的时效差别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燕  伍梦 《当代经济》2018,(9):119-122
2013-2016年国务院和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项养老产业政策,由此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大量关注.本文基于养老产业政策的角度,对近4年多学者们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以期探索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在学术界争议不断,怎样更为准确地评估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了国外关于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并梳理了产业政策实证研究及相应方法的发展脉络,进而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评论.从总体上看,对于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微观计量和自然实验的方法,更加注重反事实分析以及应对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问题.未来研究中需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从微观经济计量研究中确定产业政策的总体均衡效应;二是如何在系统性框架下更加全面地评估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这就需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对于发展性评估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个应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对宏观区域政策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使用效果进行情景分析的决策框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然而先前对影响中国高新区发展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禀赋因素,如固定资产投资额或从业员工人数等,缺乏对制度性因素如省级高新区"升级"成国家级这一制度变迁效应的实证考察。对此,本文借助贝叶斯网络静态情景分析方法探讨制度因素与高新区成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制度因素在中国高新区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省级高新区"升级"政策如果结合加大R&D经费投入将会促进高新区成长。  相似文献   

11.
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我国的产业政策实践,可以得到生产率提高的模式是:驱动资本投资--人力资源运动--机会成本因素--专业化分工--生产率提高--驱动资本投资.我国的产业政策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寻租、生态环境、收入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6年以来,围绕产业政策展开的争论引起各方关注.但是,这场争论中各方对市场机制与功能的理解及产业政策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本文对这场争论主要参与方的观点和依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基于奥地利经济学派市场过程理论,重新审视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以及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重新厘清了产业政策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提出在以功能性产业政策或横向性产业政策为代表的新产业政策模式下,市场应居于主导地位,政府在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提供必要的市场基础制度方面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同时,在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教育与劳动者培训等领域,政府需补充市场的不足.在新的产业政策模式下,市场与政府是互补与协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17年以来京津冀产业政策呈现出支持产业高端化发展、精准性和针对性强、体系性和配套性强、政策支持力度大等特点,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例如推动三地联动的产业政策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全产业链的政策相对较少、选择性产业政策多而功能性产业政策少等不足。未来应在产业政策制定程序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向功能性政策转型、突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跨区域产业政策联动、推动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制定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4.
余壮雄 《经济前沿》2012,3(6):101-109
本文基于OLG框架构建的房地产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背后的经济机制与政府行为。单一GDP考核使得地方政府存在扩大支出的强烈动机,为了解决财政缺口,地方政府会选择扶持房地产业的发展,这种对房地产业的过度扶持会扭曲消费者购买更多房产,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价量齐升。基于这些结论,我们提出,中央政府可以从规制的角度出发,适当调整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标,在原来的GDP单一目标的基础上考虑民众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平等目标。均衡分析表明,这种调整会改变地方政府扶持房地产的激励程度.从而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工业化完成后至今,日本政府对产业政策主要进行了三次调整,成功克服了"增长的代价",形成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但其中的政策失误也部分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出现与创新驱动能力的不足,造成经济发展长期疲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以选择性为主的产业政策所带来的不良政策效应日趋严重,产业政策亟待转型,日本在工业化后期产业政策演变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应适时调整产业政策目标,并在实施手段、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方面尽快转型,实现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应加强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产生和扩散的市场环境,从基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层面推动创新政策转型。  相似文献   

16.
在已有的经济学文献中,国家产业政策是作为市场竞争的替代手段被广泛讨论的。本文进一步引入国家特征与社会结构两个概念,分析了转型国家产业政策效率的决定机制。一个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影响上有着鲜明特征的转型国家,在确立产业发展模式、甚至是国家发展道路时,通过政府投资和政府主导来实现追赶目标具有现实合理性;但同时亦有可能使国家被迫承受产业政策带来的诸如抑制市场竞争、政府被利益集团俘获等负效应,本文将之概括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产业政策悖论。本文的分析表明,在拥有一个强大的、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的(相对集权)政府的前提下,产业政策效率最大化与维持社会结构不变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只有通过坚定不移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才能保证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实践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杨超  张宸妍 《技术经济》2023,42(4):137-146
本文借助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指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数据,研究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有助于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能够促进已投资企业向海外再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政策提高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多元化程度,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产业政策,金融财税政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影响机制看,产业政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作用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生产率越高,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越强;相比于国有企业,产业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强;产业政策提高了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进而促进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以家电产业的发展历程为分析起点,探讨产业政策是如何影响企业行为、产业结构,最终影响产业竞争力。通过分析认为,适当的产业政策能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更快的提高生产力水平。最后提示了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实现产业升级还需要与之适应的产业政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自主创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有关自主创新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针对自主创新的意义、内涵、特征、影响因素、机理、对策等研究重点展开述评,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一国经济起飞与其产业政策之间的关联性这一个超边际问题。通过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动力的分析,对中央政府在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作用局限性分析,提出替代产业政策的商业化方式用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高级化的可行性。同时,还对中观层面的同业协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问题作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