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亚回族以其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引发了关于其族性与身份认同的理论争议.本文通过在三亚回族社区进行田野工作,发现三亚回族在社会实践中随自身的文化特殊性有着鲜明的自觉,但三亚回族并没有以此为理由质疑自己作为中国回族的身份,相反,他们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社会文化的表达与展演,不断强化着自己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和国家公民的并行不悖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城中村迅速发展。处于城市边缘的这些外来农民工往往既以农民的眼光看待城市,同时又以“市民”的眼光看待农村,让他们身处城乡这两种相互摩擦和相互冲突的文化环境之中,成为典型的“边缘人”。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方面的问题及成因,以及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有关制度设计、政府公共服务、文化融合、社会公平、自我意识、社工服务等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3.
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身份认同是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却面临如下困境:法定户籍与实际居住地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困难;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困惑;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针对上述困境,文章提出若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媒体的发展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渗透和传播,对当代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尝试从"认识——接受——解构——重建"这四个环节入手,分析消费主义对青年身份认同影响的传递机制、共振机制、渗透机制和内化机制,从而为我们利用这种影响机制反向建构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力量在当代已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帮助民众建构想象中的自我与世界,但建构起的世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却产生影响。由于现代性的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逐渐模糊,大众媒体的想象建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他者"身份,"他者"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缺失了话语权,话语权的缺失又形成了身份认同困境的再生产。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6.
丁重  邓可斌 《经济前沿》2010,(4):149-155
本文回顾了近期在西方取得快速研究进展的身份认同理论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其在治理结构研究中的运用。我们发现身份认同与薪酬激励的结合为解决中国公共部门与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同时,身份认同理论与薪酬激励理论及发展经济学的结合将为解决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企业控股股东与经理人的委托代理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重要议题。统一户籍登记制度改革标志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居民身份认同变化可能会深刻影响个体行为。本文从微观角度探讨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对个体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讨论其影响个体经济行为、金融决策的深层次机理。本文发现,统一户籍登记这一制度安排打破了城乡分离的身份认同,“身份不确定”导致的审慎风险态度得到释放,使个体做出更积极的风险承担行为。进一步地,户籍身份统一带来的更高风险偏好程度、更广泛的金融信息关注度获得是影响风险承担意愿的可能渠道。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是其融入城市的关键所在。基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且在地域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了流动人口出现身份认同的困境。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相关理论作了实证研究。是否就业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不大,相对收入和社会地位则是其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技术变迁和文化嬗变则将流动人口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之中,并常常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一起共同塑造了流动人口的认知和体验,决定其身份认同的轨迹和进程。  相似文献   

9.
10.
作者对一位EFL专科学习者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究。作者认为:学习困难的不断累加促使学习者对自身"差生"身份的逐渐认同,而身份的认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学习困难的出现,两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不断重塑,互为影响。主要研究问题有以下两点:一是,过去语言学习经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二是,学习困难和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同的经济学分析结合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框架,着重研究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本文引入了阿克洛夫的分析理论,研究身份经济学在不同领域发挥的作用。并联系中国转型的实际问题,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中国的转型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社会空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看,空间的变动之于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有着剧烈的冲击.笔者以西安4个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为个案,透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发现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物理生存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经济生产空间失序所导致的.重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重构失地农民的空间秩序,使其渐次实现有序、理性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全球化、传媒大扩张的深刻背景下,对时尚较为敏感的"90后"大学生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追逐着各种时尚商品的消费。在一系列的消费过程中"90后"大学生也希望真正建立和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从而表现自身在这个社会的个性存在、群体存在、现代性存在与文化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6.
17.
18.
作为“80后”初中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不仅仅是对专业的认同,还包括对“80后”这个群体的认同。下面根据个人知识及涉猎到的资料对影响“80后”初中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因素以及“80后”初中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特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职工的劳动效率问题,长期以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当时企业内部物质激励的缺位,带来工厂生产过程中懒散状态的普遍存在和劳动效率的低下.本文基于对若干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深度访谈,强调应该在由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所构成的特定情境中,重新认识国营企业劳动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文章将论证,当时影响工人日常生产行为的,不仅有政治压力、规章制度和同伴监督等约束手段,同时更为重要的还有源自国营企业职工特殊地位的集体意识、对本单位的认同以及由精神刺激所带来的晋升机制.工人在工厂劳动中的具体表现,根据这些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变化,因时因地而异,但总的来说,除了“文革”初期因动乱导致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之外,在绝大多数国营企业,物质激励的缺失并未导致严重的消极怠工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