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在遭遇"内忧外患"及上下游"两头受压"的逆势局面中,着力于调结构、促转型。基于有关数据的研究表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依然强大,但总体而言,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量变积累阶段,且由于经济放缓、成本上升及国内外市场风险与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阻力使得转型升级的进程异常艰难。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之中。我国制造业必须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找准新的历史定位,进行产品、产业结构、经营理念与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由低成本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质变。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技术进步提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基础。而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基于2010—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并探究数字经济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时代下,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旧具有很强的驱动效应;(2)在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中,数字经济可以有效发挥正向调节作用;(3)技术进步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数字经济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强国富民梦实现的重要一环,更是安徽省实现产业转移,经济腾飞的关键点,探索制造业发展新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将发展制造业作为安徽省的战略重点.安徽省已初步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工业现代化建设.本文基于安徽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互联网的视角研究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嵌入、影响和助推作用,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借助模糊C均值聚类法把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结构不合理。采用完全消耗系数度量生产服务化水平,分析表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务化水平较高,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类别主要是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批发和零售服务,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以制造业增加值率度量转型升级,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GMM回归方法,估计生产服务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服务类型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生产服务化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单一类别的服务投入对转型升级的作用都不显著,但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对江苏制造业现状与困境的分析,从产品创新、工业设计、信息化改造等角度,激发创新要素活力,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苏南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江苏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进行了考察。选择了物质资本存量等指标的估算办法,利用单位根与协整检验方法对各回归变量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基于索洛残差法估算了2000~2010年江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计算了各要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高,而且在各要素中,劳动对制造业产出的贡献率最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最高。文章还给出了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机械制造业是浙江省平阳县的传统产业,为平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文章分析了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平阳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平阳县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择研究东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作用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更快地推进东莞市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使东莞经济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为: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机遇,坚持在发展中谋转型、在转型中求升级,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布局结构,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推动制造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阶梯式转型。具体对策建议:在产业层面,按照"做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退出低端产业、转型服务型制造、淘汰落后产能"的思路,打造现代制造业发展新体系;在技术层面,实施科技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开放融合、自主高效、安全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产品层面,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在企业层面,优化组织结构,注重国际化经营,构建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在空间布局层面,按照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原则,构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链片点线紧密结合的生产力体系;在政策层面,重在完善制度环境建设,形成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评估: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础性内容。"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在遭遇"内忧外患"及上下游"两头受压"的逆势局面中,着力于调结构、促转型。基于有关数据的研究表明:转型升级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制造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依然强大,但总体而言,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量变积累阶段,且由于经济放缓、成本上升及国内外市场风险与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阻力使得转型升级的进程异常艰难。金融危机之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之中。我国制造业必须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找准新的历史定位,进行产品、产业结构、经营理念与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由低成本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质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梳理RCEP域内各经济体之间贸易数据的同时,结合RCEP框架对江苏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探索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通过对江苏制造业现状的客观分析,选择对物质资本存量等指标进行了估算,对江苏制造业投入产出量进行了回归性分析,并且计算出江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制造业劳动贡献率最低,...  相似文献   

14.
15.
16.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转型升级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主题。文章认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往集群化、高端化和自主化三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碳排放逐渐从环境问题演变成政治经济问题,碳关税是发达国家推崇的新型贸易壁垒,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竞争力,这对于碳排放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分析指出,碳关税必将对中国制造业将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但如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制造业内部结构、实施贸易政策支持,且调整国际责任,将有助于将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鉴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理论的不足,将科技水平变量引入传统微笑曲线模型,发现传统微笑曲线理论和倒微笑曲线理论仅描述了产业链附加值分布图的一部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微笑曲线理论,即新微笑曲线理论。此外,基于新微笑曲线理论,提出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3个重要启示:①无论选择哪一条转型升级路径,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科技创新及提升科技水平均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②价值链高端和低端的划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只要加大生产制造环节的科技投入,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其科技水平,在一定条件下,产业链生产制造环节也能处于价值链高端;③对于当前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其转型升级路径是直接在生产制造环节进行转型升级而非沿着产业链向两端攀升。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8,(5)
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经济发展的全局影响也十分深远。文章从界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背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防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等概念出发,探讨了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迟 《经济纵横》2013,(1):86-89
转型升级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转型升级还远未结束。当前,我国制造业应当实施好以下几方面战略举措: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加快管理创新、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