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更多地使用财政调控经济运行,国债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国债规模呈迅速膨胀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侯青 《武汉金融》2003,(6):27-28
本文从国债规模的理论分析出发,分析了国债对经济的影响,提出了适度国债规模应在经济周期的谷底达到,从国债的经济效应分析增发国债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债发行量规模是否适度,对保证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既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防范化解国债规模过大造成的风险,又要保证国债发行量增加的需要。这个矛盾的解决,将取决于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4.
5.
6.
国债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直接影响两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我国从19鲫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规模骤增,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定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国债是一种有偿性的收入形式,存在着潜在风险,国债规模是否适度,是否可以继续扩大,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也开始压缩.本文从我国国债发展状况入手,衡量国债的各个指标,讨论我国国债的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洁 《济南金融》2005,(10):31-33
国债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直接影响两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我国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规模骤增,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国债是一种有偿性的收入形式,存在着潜在风险,国债规模是否适度,是否可以继续扩大,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也开始压缩。本文从我国国债发展状况入手,衡量国债的各个指标,讨论我国国债的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8.
9.
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与国债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施伟强 《云南金融》2012,(2X):86-86
日前,美国的债务危机虽然得到了短暂的平息,但是其潜在风险却丝毫未减少。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其风险水平可想而知。本文从国际通用的国债衡量指标来分析我国当前国债规模概况,并以美国国债危机的成因和结果探讨中国的债务隐患,最后提出由上述结论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日前,美国的债务危机虽然得到了短暂的平息,但是其潜在风险却丝毫未减少。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其风险水平可想而知。本文从国际通用的国债衡量指标来分析我国当前国债规模概况,并以美国国债危机的成因和结果探讨中国的债务隐患,最后提出由上述结论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对我国显性国债规模及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债风险可归纳为数量风险、金融风险和使用风险。通过分析,建议从数量的确定、偿还期限的安排、运行的规范化、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等方面来防范我国的国债风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价市场发展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在肯定国价市场对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和各项建设事业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对国价市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尽快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国债发行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既直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效果,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及社会安定、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关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12005年的样本数据,利用EViews 7.0软件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何元睿 《时代金融》2014,(7X):11-12
国债发行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既直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效果,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及社会安定、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关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1~2005年的样本数据,利用EViews 7.0软件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