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3月,萧雅怡投资7万多元在育英路开了一家20平米左右的文具店。在她的苦心经营下,店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但是,没过多久,在萧雅怡文具店的附近陆续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武汉的董志浩在一所小学校的旁边开了家文具店.由于当时没有竞争对手,他的生意做的顺风顺水. 可去自从去年上半年以来,他的文具店附近接二边三的开起了一家又一家文具店.  相似文献   

3.
菜鸟 《大众商务》2008,(1):45-45
两年前,武汉的董志浩在一所小学校的旁边开了家文具店。由于当时没有竞争对手,他的生意做的顺风顺水。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武汉的董志浩在一所小学校的旁边开了家文具店。由于当时没有竞争对手,他的生意做的顺风顺水。可去自从去年上半年以来,他的文具店附近接二边三的开起了一家又一家文具店。新店不仅宽敞,文具新齐全,位置更佳,还开辟的辅导书、课外潮  相似文献   

5.
刘卫 《大众商务》2007,(8):38-38
董志浩原来在这所小学旁边开的文具店几乎做的是"独家生意".每天中午,尤其是下午放学后,成群结队的小学生往店里涌.店里卖的无非是自动铅笔、水彩、贴纸、涂改液等易耗品.学生们虽闹闹哄哄,但只要注意商品不丢失,做到款货相符就行了.董志浩没往经营深处想,每月稳赚不菲的利润.  相似文献   

6.
董志浩原来在这所小学旁边开的文具店几乎做的是"独家生意"。每天中午,尤其是下午放学后,成群结队的小学生往店里涌。店里卖的无非是自动铅笔、水彩、贴纸、涂改液等易耗品。学生们虽闹闹哄哄,但只要注意商品不丢失,做到款货相符就行了。董志浩没往经营深处想,每月稳赚不菲的利润。  相似文献   

7.
一,开店 去年和朋友合作开了一家文具店。选址就在市中心,周围有办公区和学校,刚开始,可能是客人都不知道的原因,生意很淡,3个月后终于有了起色了。正当我们感到高兴的时候,旁边又开了2家文具店,很快客人们都不上我们这里买东西了。找了个朋友去探了一下,他们的东西确实比我们的便宜很多。一只圆珠笔他们只卖0.7元,我们的零售价为1元,客人当然不来了。  相似文献   

8.
一、开店去年和朋友合作开了一家文具店。选址就在市中心,周围有办公区和学校,刚开始,可能是客人都不知道的原因,生意很淡,3个月后终于有了起色了。正当我们感到高兴的时候,旁边又开了2家文具店,很快客人们都不上我们这里买东西了。找了个朋友去探了一下,他们的东西确实比我们的便宜很多。一只圆珠笔他们只卖0.7元,我们的零售价为1元,客人当然不来了。  相似文献   

9.
吴明上学时嫌太清苦,高中没毕业便跑到父亲的建材店里"帮忙",说什么也不肯再回学校了.今年夏天,店里的生意突然清淡了许多,父亲忙前忙后试图挽回颓势,但小店仍毫无起色.一心想做大生意的吴明对父亲的小店彻底失望了,他琢磨着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8月中旬的一天,他偷偷地拿走了父亲的进货款,连夜跑到广州,他发誓要寻找一个能赚大钱的项目,来个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10.
赢在关键点     
耿景辉 《大众商务》2005,(12X):24-24
两年前,陈老板开了一家中型饭店,处于相当繁华的街口,且附近有3家政府机构和两家医院。按理讲,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饭店的生意应该红红火火,可除了开业初红火了一阵子后,饭店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近两年来更是冷冷清清。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初,在英国伦敦市南的一条大街上,新开了一家叫"罗毕"的鞋店。这里的鞋子款式丰富,质量也不错,但是这条街上的鞋店实在太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这家鞋店的生意一直很平淡。6月的一天,店里进来两位时尚女性,她们挑了一双又一  相似文献   

12.
一条街上有三家水果店。一天,有位老太太来要买李子。老太太来到第一家店里,问:"有李子卖吗?"店主见有生意,马上迎上前说:"老太太,买李子啊?您看我这  相似文献   

13.
去年底,朋友大伟在街头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一直做得不愠不火. 那天中午,正值就餐的高峰期,可大伟店里只零散坐着七八个顾客.  相似文献   

14.
今年38岁的蒋文珍,出生于重庆开县的一个贫困山区,初中毕业后她经营过一些小本生意。由于 1999年在家乡开的饭店亏损倒闭,不久,她随着打工队伍来到北京。面对繁华的大城市,兴奋的蒋文珍,到处找工作,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给一家开在学校旁边卖学生用品的文具店做杂工, 文具店的生意特别红火,有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而老板只给她600元工资,老家孩子的学费,自己租房都靠她那微薄的工资来支付,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2000年不满足于现状的蒋文珍炒掉老板鱿鱼,独自从批发商那里进来一些橡皮泥之类,在学校,公园附近摆地摊做小生意。  相似文献   

15.
肖峰 《大众商务》2005,(5S):39-39
今年38岁的蒋文珍,出生于重庆开县的一个贫困山区,初中毕业后她经营过一些小本生意。由于1999年在家乡开的饭店亏损倒闭,不久,她随着打工队伍来到北京。面对繁华的大城市,兴奋的蒋文珍,到处找工作,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给一家开在学校旁边卖学生用品的文具店做杂工,文具店的生意特别红火,有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而老板只给她600元工资,老家孩子的学费,自己租房都靠她那微薄的工资来支付,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2000年不满足于现状的蒋文珍炒掉老板鱿鱼,独自从批发商那里进来一些橡皮泥之类,在学校,公园附近摆地摊做小生意。  相似文献   

16.
案例:马丽来到这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已3年了。她原来在家乡就是开餐馆的,到了华南这个新兴城市后,用所有的积蓄在新区买下了这个300平方米的餐馆。餐馆开张以后生意并不是很好,每个星期的营业额只有2000元左右。为了让经营情况好转,她更换了招牌,把店里修葺一新,同时供应价廉物美的盒饭。就这么苦苦支撑了3年,每星期  相似文献   

17.
思雨 《大众商务》2007,(4):23-23
前几年,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曾经打算开一家文具店,后来却打消了那样的念头.我问为啥又不想当小店主,他答道,在办公用品连锁店"Office Depot"等的强大攻势之下,现存的文具店都一一倒台,当然他想当文具店老板的念头也只好"死"在摇篮之中了.  相似文献   

18.
春林 《大众商务》2007,(11):54-54
开面馆的王老板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新面馆开张已经两个月了,可生意还是不怎么样.在这条街上共有5家面馆,有拉面馆、牛肉面馆、炸酱面馆等.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不算时髦的故事.陕北榆林有一位普通的女性,初中毕业后做了商店的售货员,也许平平淡淡的日子激不起生命的浪花,而创业的激情却汹涌澎湃,她意欲放弃平淡.1982年她看准了一个机会,迈出第一步--东拼西凑资金开了家酒店,做起了餐饮服务业.然而商场如酒场,善饮者干杯不醉,但她初出茅庐,所以她醉得一塌糊涂,她的生意也一败涂地.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我发现离家不太远的汽车运输站和批发市场的对面街道旁,有几家面食屋生意极为红火.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也在那个地段开了家面馆. 原本以为这儿的生意会很好做,可事实却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忙得晕头转向,但一天能卖出半袋子面粉就能令我欣喜不已.但更令人不解的是,尽管每天我都笑脸相迎送,但后来吃饭的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竟到了难以维继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