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私有产权,依据产权经济学分别考察了古代社会中土地私有产权、商人产权以及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通过对土地私有产权的分析发现,古代土地私有产权处于残缺的状态,而且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收益权不完整,土地转让权也受到诸多限制;同时,商人的产权也屡受侵犯,表现在政府对商人财富的侵夺,以及商人的经营范围受到诸多限制。最后,回顾了自战国直至明清时期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发现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主要是“抑私”,即对私有产权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姜喆 《消费导刊》2013,(6):184-184,144
本文旨在探讨佃农理论对解决我国农地产权问题的启示,通过分析和归纳《佃农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总结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尚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要解决我国农地产权问题,必须明确界定土地产权,明晰产权主体,选择适当的合约,提高经济效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集体土地产权配置的实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佳 《商业研究》2005,(4):165-169
在偏重公平价值的中国农民集体土地产权配置的基本框架下,任何追求效率的具体法律安排均无法避免与之发生内在冲突;无论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悖论、主体悖论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悖论都是这种冲突的必然结果。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从实证的角度改革农民集体土地的产权配置,化解现存悖论;改革只能以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一、产权结构与产权效率的一般关系 从产权组分(entitlements)来说,我国的农地产权主要包括农地所有权和农地使用权以及其他有关土地权利的一束权利的总称(abundle of property entitlements)。农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置土地的权利”;农地使用权,在我国经常被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指“单位或个人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经营收益的权利”,它包括由使用权延伸出来的处置权、收益权、发展权、抵押权、租赁权等权利。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村的重大问题,土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土地实现了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转变,这其中涉及到土地权属、土地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为例,试图呈现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土地产权改革过程。我们从中发现,南海的农地产权改革实现了从最初农地产权权能相对单一、模糊和残缺的土地产权形态到产权权能相对多元、具体和丰富的产权结构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土地立法中,对取得土地权利的身份限制和土地产权的模糊是现实中阻碍土地权利顺利流转的主要障碍,其根源则在于对混同土地收益权和土地经营权的认识障碍。要完善和改革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制度设计区分土地收益权和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和身份的分离。土地信托是非常有益的理论借鉴,也是十分可行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土地产权的基本概念,探讨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的地租、土地产权、土地评估和税收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土地产权问题的处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莹 《商》2013,(15):230-231
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改善了农民生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小农生产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改变我国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在稳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典型区域的土地规模经营现状,总结了我国目前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各典型区域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前景,从而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会超 《商》2013,(17):382-383
早在殖民时期,英国殖民者入侵后将美拉尼西亚传统的土著社会产权关系用欧洲人的领土及权利产权的观念、殖民地制度形成了今天的美拉尼西亚土地共同体制度。独立运动后,随着土地纷争的不断加剧,荚拉尼西亚深陷土地共同体主义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权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由于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产权问题,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缺乏自主性、稳定性,收益权被分割,缺乏独享性,转让权不自由,由此引发了困扰"三农"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多元化,即国家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农民土地实际所有权即农村土地私有、农村公共领地的集体所有权。而要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多元化改革,则必须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同时赋予产权主体相应的权能,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法律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相协调,建立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或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在于现行产权制度残缺、公权与私权边界模糊,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农业资源配置低下,农民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产权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完善农民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2.
田立峰 《商》2014,(16):159-159
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土地的问题成为了农村人民关注的重点。农业快速的增长、农村逐渐的稳定,一般都是看农民是否满足于土地管理的政策和对于农民土地利益的保障性。当今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让很多的农村进行土地之争的原因。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稳定农民对于土地的拥有权利,从而可以更加的完善现在土地管理制度,让农民能够拥有更加完善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13.
牟建德 《商》2012,(5):94-94
经济的重要基础就是土地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土地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征用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管理不规范、产权不清晰以及分散经营等诸多严重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资源的配置不够科学、分配制度不够合理、产权存在残缺等。针对我国土地管理的现状,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深入的探讨了完善和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今后的土地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城中村"改造中土地产权流转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土地产权流转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公有制也要通过地租来实现,即土地的使用必须是有偿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地租原理,也完全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土地有偿使用费作为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经济补偿,其实体是地租(剩余价值中超额利润)的一部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就是要在明确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将应归土地所有者的那部分地租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治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公共项目治理的方法与思想引入到土地整治的活动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与土地整治的产权主体的研究,但是对于土地整治活动的管理效率与效果则研究较少。结合公共项目治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人的因素,管理的因素以及项目成本因素,以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有效率与有效果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商》2015,(34)
农地产权结构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的前提,在我国现在的土地公有制中,农地产权结构主要是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由基础问题,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利用关系在法律上也应该表达是一种物权的关系问题。为了能够很好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同时保持长久不变,要努力破除二元化土地构造问题,如果农地流转只是具有债法效果和对于物权的转移效果,那么方式就是强制性,应该实行法定对于农地转让条件限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产权:形成中的人力资本市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乾 《财经论丛》2002,(1):8-12
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必须依赖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其中人力资本市场是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财经界(学术)》2014,(25):53-55
关于土地私有化的问题,目前经济理论界呼声比较高。显然,这个提法的依据是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本身有其符合经济理性的一面,因为私有产权确实最能够平滑地在市场上交易,所以私有化是市场化的前提。随之,市场化会形成由“看不见的手”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这就可能形成农业的规模效益,进而促使农业产生更高的收益,也就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合理配置和流转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存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虚位、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土地产权权益被侵犯等新的制度问题,需要采取明确土地产权主体、稳定集体土地承包权并辅以定期微调、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等措施,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