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大股东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危害等问题,并从历史角度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内部人控制的形式、危害与解决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部人控制问题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对内部人控制的形式、产生的具体危害以及如何消除内部人控制的研究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本文在分析内部人控制形式的基础上,探讨内部人控制对企业的影响,阐述了彻底解决具有垄断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公开信息措施的原理。同时,也针对竞争性行业的内部人控制提出了内部人控制的一般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呈现出新的现象。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理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的监督管理与控制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所有者(或出资者)从子公司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内部人控制”是在所有者和内部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的。内部人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所有者很难了解内部人所有行为的真实信息。为了使集团母公司能够从子公司  相似文献   

5.
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在改制形式上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但在实践上仍然是一个股东或者一个人绝对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未能正常发挥作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力图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探索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把它引向宏观经济制度改革,使两者互相补充,为国有煤炭企业公司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委托问题与我国公司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委托问题是导致我国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关键。 严重的委托问题、代理问题和更为不完全的契约构成了我国转轨经济公司治理的理 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企业所有权理论入手,提出“大资本雇佣创新企业家”的思想,证 明和建议建立既有意愿又有能力选择和监督经营者的大股东能有效控制委托问题和 内部人控制,并对其他相关观点进行了评价;本文还对我国非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 在未来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国有民营而取得效率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有企业代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国有企业代理问题的特点及成因1 .我国国有企业代理问题的特点由于制度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 ,在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即国有企业代理人 (经营者 )利用所掌握的企业经营控制权 ,片面谋求代理人利益最大化 ,损害委托人利益 ,从而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行质量。随着改革的深入 ,内部人控制问题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具体表现为 :(1 )花光用光的短期行为。只顾眼前的名利和地位 ,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拖欠债务过度投资。 (2 )巧立名目化公为私。蓄意提高进货价格或高息融资 ,以捞取回扣。利用职…  相似文献   

8.
边缘性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外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性企业”是介于市场化与一体化运作之间的一种特殊企业。其实质是“内部人控制”的“外部化”,即以提高母体“内部人”的局部福利为目的,由母体在母体之外依法设立,其核心经营资源完全或部分地脱胎于母体,其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基本上配给母体“内部人”。这种企业的形成是渐进式改革、企业治理上的“内部人控制”、利益相关者的政策与业务支持等支持性因子和局部福利的负外部性、超“零界点”的改革打压、企业自身的非独立性等限制性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衍化动因主要有公共提供制度改革的缺陷、产权公有化的程度高、对母体的集团式控制和对剩余索取权的过分追求等。由于它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了明显的破坏,因而必须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9.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而当前我国国有煤炭企业还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法人治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这是制约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我国实施债转股的背景,认为可以通过本轮债转股来实现国有煤炭企业产权多元化,从而有效降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并通过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更好的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情报传递、监督检查和评估等内容。近年来 ,不少企业对此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从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及执行情况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与改进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内部人控制和控制内部人是现代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难…  相似文献   

11.
"内部人控制"问题,有人称之为"代理问题",意指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在事实上拥有对投资、利润使用等方面的控制权.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这个问题在我国也逐步突出起来.随着对"内部人控制"失控而出现少数经营者以权谋私、违法犯罪案件不断被新闻媒介披露,"庙穷方丈富"现象、"59岁现象",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这种现象,与大批职工下岗、许多人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形成强烈对比.如果不认真对待和解决,不仅会继续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还会给本来就已经十分艰难的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一、分离会计控制权,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会计人员既要对所有者负责,也要对经营者负责,必须时时注意协调委托者与受托者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而在实际中,会计常常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经营者。会计人员作为一种“内部人角色”,往往更容易陷入“内部人控制”的泥潭中,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在事实上也难以持久。这就是企业所面临的会计控制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的理论解释1 代理人理论。代理人理论认为 ,在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制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下 ,经营者和投资者 (含债权人 ,下同 )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这里所说的道德风险 ,指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不可观察 ,逆向选择指由于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而导致经营者侵害投资者利益问题。而要解决这些代理问题 ,必然会产生代理成本如 :约束和控制成本。为防止内部人控制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含债权投资 ,下同 )时在价格上打了折扣 ,这部分证券市场上的差价就是代理人成本的…  相似文献   

14.
粤金曼、猴王、四砂股份等沦为大股东的超级提款机的例子,使“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问题成了国内上市公司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证监会开出的药方是:在上市公司中“强制”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监会于日前对外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规定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关于独立董事是不是“摆设”的问题,曾经在各大财经媒体上引发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支持这项制度的人认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有利于改善国内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运作质量,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从而减少内部人控制董事会所引起的种种弊端。反对者则认为,独立董事  相似文献   

16.
国有上市公司的集团控制及其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从其控制特点看,却存在与生俱来的制度缺陷。在政府作为国有股的代表和管理者的现行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和退出市场产生的新现象是公司的集团控制。集团控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内部人控制”,它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的重要根源。解决集团控制问题,要从调整国有股的持股方式,对公司控制制度进行规范调整和改变上市公司的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崔自力 《董事会》2013,(7):37-38
"体外公司"这颗毒瘤,因其寄生于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纵深处,因而异常顽固,稍加触碰便容易触动灵魂!中国当前的"体外公司"和内部人控制现象已经甚嚣尘上,必须从制度层面予以高度关注,避免局势的日渐恶化  相似文献   

18.
正避免和降低内部人控制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就是要合理平衡相互关系,严格界定股东、董事和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对于现代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股权结构分散是其内在特点,但股权分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过度在一些领域就会逐渐形成内部人过度控制,如公司的有些决策,所有权人无法提出合理意见,甚或公司资产被掏空。这些具有经营权的人员被赋予"内部人"角色,其好比层层代理关系,董事、监事、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只对公司有具体实际的控制权,无分红索取权,而股东则有分红索取权,相对控制权薄弱。  相似文献   

19.
徐超 《董事会》2005,(5):65-67
在种种黑幕下,问题高管能够不经过董事会胡作非为,一方面折射出来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矛盾,以及内控制度缺失等等问题。另一方面,关键在于中国公司制度对于企业高管个人信息的不透明,给高管有了欺骗公众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内部人控制”成因的管理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内部人控制”是近年来人们讨论较多的一个议题。它表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作为执行者进入企业经济舞台的经理人员在受托组织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法律或理论上的权力主体(通常是所有者)的控制,其权力触角从日常生产活动的具体指挥逐渐延伸到战略决策的制定,最后扩展到整个企业经营的组织,从而成为企业经营权力运行的实际主宰。不论我们是否承认或愿意,“内部人控制“似乎已成为现代企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不讨论这种带有一定必然性的现象的是非曲直,而仅从管理学角度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两点思考。一、经理工作的性质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