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农村底层,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主要是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内容也正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国内学界如经济学界、政治学界、社会人类学界关于乡村社会、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以及对中国的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市场化过程中的村落经济重组、社区变迁的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结构因素、村落社会结构对村落发展的作用等,已有相当研究,给人以很多启示。而新近读到的由浙江箩社会科学院杨建华研究员主编的《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更是让我惊喜,手不释卷,欲罢不能。这是一部厚重的农村社会变迁的著作,是积聚着相当理论功力与实证经验的学术创造。  相似文献   

2.
郭杰忠 《老区建设》2006,(11):46-47
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有了人类,必有文化。村落,是历史上人类最早的聚集地,作为农民基本的生活空间,是农村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农民在村落里与大自然搏击,在村落里休养生息,在长期的适应环境,学习技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的生存、生活、生产实践中,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注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给人类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村落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最原始、最自然、最朴素的形式。青年学者任映红所著《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文化———当代温州村落文化研究》一书,选取村落这一世代繁衍生息着中国绝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开始从村落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撤出,同时遭遇消费主义导向的市场经济之冲击,乡村文化加速衰落。谁人故乡不沦陷,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对城市文化的不兼容,其后果已经显现,在一些村庄出现的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不能说与此无关。有人戏称: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看《北京爱情故事》和看《乡  相似文献   

4.
何宗德 《魅力中国》2011,(5):100-100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认为实现乡村的振兴,才能完中国的文化重建和民族复兴。现今阶段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相似问题是农村的塌陷——村落解体,而中国农村保持伦理本位的乡土社会风情,从乡村建设理论寻求新农村建设的智慧是极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程度严重,大量自然村消失,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村落,民族村落的减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促进了对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的保护,从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特色村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了鄂伦春族民族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模式既是经济研究的重点节点,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位于西南边疆的楚雄市紫溪彝村自然风景优美,彝族风情浓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楚雄市紫溪彝村通过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源.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利用旅游业带动农业、工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这一模式值得其他民族地区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村落体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地方传承性,村落体育与文化艺术结合紧密,村落体育与民族文化融合一起.但是.体育设施和场地缺乏.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村落体育的发展.因此,建议加大政府对村落体育发展支持力度,为村落体育发展培训并投入大量的指导人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开始从村落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撤出,同时遭遇消费主义导向的市场经济之冲击,乡村文化加速衰落。谁人故乡不沦陷,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9.
赵党锋 《魅力中国》2010,(5):159-160
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范畴,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组织形式,它由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所构成。民族则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结成的建立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宗教与民族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宗教总是某个民族的宗教,宗教以民族为载体;民族总是信仰一定宗教的民族,宗教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其内在逻辑在于创新民族文化开发形成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多方参与、开放协作的外部推力作用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洪江村为例,探讨洪江村创新民族文化开发,构建独具特色的"村落遗存的艺术活化"产业,破解"空心村"问题的经验,聚焦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多维层次重构,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联动过程,分析其中的反应机理和逻辑,从而提炼民族地区破解"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尹正江  李颜 《科技和产业》2009,9(1):12-15,40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乡村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种呼声。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是黎族、苗族主要聚居的区域,长期封闭,经济落后,但黎苗文化及其原生环境却独具特色,在这一地区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十分必要和可行。文章首先提出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定位——黎苗文化生态,然后进行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可行性和SWOT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主要包括民族语言、宗教文化、文化活动、传媒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探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新时期构建民族乡村和谐文化的基础.新时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更加关注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多维性,推动农村多样性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构建民族乡村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生存与进步的前提条件,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蕴舍着它走向未来、实现新的不断发展的精神基因.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决定着国家发展的 战略走向,同时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和平发展战略需要强大的文化实 力.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真诚的和平文化,和平至上的文化传统和主张和平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文化资源是人类精神生产与文化实践对象的生产资料,构成了所在地区文化生产的客观环境与条件,而其重构、展示的方式正是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传统村落作为承载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集体生活记忆的实际载体,在保存和延续中国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民族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薇  郭景涛 《北方经济》2006,(14):11-12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同时,差距逐渐拉大也不利于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进而成为阻碍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不利因素.在这一现实下,我国的民族发展面临着政治、经济、资源开发、国企改革等诸多问题,及时认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夏娟  余璐 《宁波经济》2023,(1):48-50
<正>拥有“中国进士第一村”之美誉的走马塘村是一个有着千年书香历史的传统村落,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在2公顷乡村面积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完成了一次次从传统村落到与现代时尚生活接轨的华丽转变,也撬动着一个农文旅产业的全链条诞生。眼下,这个用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名村,正依托千年沉淀加持的特有魅力,绽放出蓬勃光彩。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优秀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中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热情推介招远市传统村落群的住建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罗德胤说,大自然的禀赋、世代农民的创造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令招远辖区内形成一个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独具山区特色、具有重大保护利用价值的传统村落群。  相似文献   

18.
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平衡视角中的古镇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妍 《北方经济》2010,(17):66-68
所谓古镇,是指仍保留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并承担着区域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产的一种介于城市和村落问的区域集合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周庄、丽江等古镇的开发,古镇旅游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古镇的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如何平衡古镇的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剧变和制度变迁中,乡村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和所沉积的矛盾都是前所未有的.故有人指出,"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进程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是中国广大农民贫穷化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河北定县翟城村开创村庄自治,以兴办教育事业,发展村庄经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改良乡风民俗以及共同保卫和灾荒救济为主要内容,使得村庄发展,村民生活改善,在当时乱象丛生、经济凋敝的村落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名噪一时的"明星村".  相似文献   

20.
张婷麟 《乡镇经济》2011,2(3):63-67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孕育了徽州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旅游开发对村落中原有的公共空间的影响以及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反馈。这个互动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徽州的村民,如何做到徽州文化的完美呈现,又能尽量保障当地村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的权益是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通过徽州公共空间的转移来研究民众生活与旅游发展的冲突,旨在探索中国文化乡村的旅游开发与新农村的公共空间建设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