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春江 《商》2014,(22):74-74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硝烟在逐渐消散,他的后续影响对世界经济形势一直在持续发生。经济危机的发生反应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但背后更深刻原因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弊端。虽然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货币能够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全球经济需要更多选择。这次金融危机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了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欧洲,它在交易主体、对象、范围等方面区别于传统金融市场,并且不受所在国政策法规等相关限制,具有其独特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仍面临着美元的国际地位难以撼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基础,跨境贸易的发展令人民币走出去步伐加快,应进一步加大资本账户的开放度,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后,人民币用于国际支付和储备的比例大幅提升,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资本项目开放与离岸市场发展依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驱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交易份额远低于SDR权重,真正实现国际货币任重道远。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现状并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径,助力人民国际化踏上新征程。  相似文献   

5.
《商》2015,(9)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六大交易货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也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货币的国际化主要是市场需求推动的过程,我国在政策先行配合的同时,还应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因此对于人民币来说,走向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依据,人民币跨境交易量也在不断增多,只有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才是真正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航,加速腾飞。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定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通过对货币互换和人民币国际化二者进行比较表明,货币互换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货币互换虽然间接地提高了人民币的地位,其目的也主要是促进贸易,人民币暂时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互换协议并不能体现出人民币已经成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参与货币互换并不等同于人民币国际化。应选择一条“区域化-亚洲化-国际化”的道路来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伍玉欢  王艳美 《商》2013,(7Z):83-83
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呼吁改革世界货币体系,改变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已经跃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人民币互换协议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选取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等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正相关,而滞后一季十年期国债利率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负相关。提出进一步扩大内地与香港的资本流动和金融交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同时推动伦敦、新加坡等其他离岸金融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新华 《北方经贸》2009,(5):111-114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后发展优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威望,经济和贸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在保证对世界承担义务的同时要利用大国优势,充分享有大国地位带来的战略利益,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其中一项。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已经形成,要选择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在对外交往中主动和鼓励使用人民币,进一步放开对人民币现钞入境的限制,广泛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为人民币离岸业务提供必要的服务,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中国经济国际化要求。选择恰当时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国内自由兑换。最后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更具紧迫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收益和成本问题也将显现,需要密切关注面临的风险,尽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战略是双管齐下、内外兼修,即在务实基础、练好内功的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战略和政策取向上选择两个层次的三步走。克服人民币国际化相关制约因素的基本思路是巩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辩证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以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重大影响,它包含了可自由兑换、广泛使用以及齐全的功能三重含义。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邹斌 《商业科技》2011,(20):153-153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重大影响,它包含了可自由兑换、广泛使用以及齐全的功能三重含义。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马卫兵 《中国市场》2014,(24):50-51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同时我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依然蓬勃发展使人民币币值保持坚挺,于是不少学者呼吁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现需要国内经济发展配套来支持。本文立足于国内经济的现状,就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探讨,得出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揠苗助长需要切实解决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问题,以为实现最终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货币的货币职能视角审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看到:日元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陷入“去美元化”困境;在国际投资领域,形成了对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货币的依赖;在国际储备层面,日元汇率的无方向性,使日元丧失了他国对其作为储备货币的信心。日本央行对于处理资产泡沫与通胀温和之间货币政策的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也就此丧失了日元进一步国际化的黄金机遇。同在东亚崛起的国家,中国与日本在货币崛起阶段有着深刻的经济体量、经济结构、地缘政治、文化根基、外部环境等的相似性,和经济结构、战略视野等的不同之处。鉴于人民币与日元国际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高度可比性,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玮 《商》2013,(4):74-74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向。美元作为世界主要结算以及储备货币,成为了这次灾难的主要传导媒介。作为持有美元储备最多的中国,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美国国内政策的攻击的目标。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开始逐步认识到国际现行货币政策的弊端,并且积极寻求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李稻葵 《新财富》2007,(11):46-47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利大于弊,这将是历史性的趋势。我们认为,完全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的步骤,在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逐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在境外充分运用香港的优势,尽快扩大人民币证券市场规模使之尽快与欧元和美元证券市场相抗衡,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场》2009,(37):52-53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时日已久。今年以来,央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动作频频,如推出人民币结算试点、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等,被视为揭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人民币国际化究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它将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受到重创,促使国际社会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反思。随着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地位的上升,有舆论猜测人民币将会成为美元的最大挑战,成为国际主要的储备货币。本文从货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和储备货币的分析角度出发,联系中国和人民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贺小璐 《商》2014,(8):200-200
人民币国际化是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一种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对外来讲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多元化货币格局的内在要求,对内来说更是繁荣中国金融市场,提高中国经济影响力以及加强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可以比喻为一个“发动机”,是一次涉及服务业扩大开放、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大胆尝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试验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