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亚伟 《金融纵横》2020,(12):61-65
美国商业银行是衍生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总结了美国商业银行在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清算、经纪等业务的实践经验,并针对我国银行业参与期货市场、强化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世界金融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金融机构为了避免因汇率和利率而引发的金融波动,不断找寻可以降低金融风险的措施方法,最后通过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来降低金融风险,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金融衍生品交易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由此可知,金融衍生品交易在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危机。所以,本文将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于我国银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艳 《云南金融》2012,(3X):139-139
近年来,由于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许多积极的作用,我国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的开办了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金融衍生品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若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田园 《中国外资》2011,(22):45-45
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发展,亟需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体之一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为关键。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许多积极的作用,我国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的开办了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金融衍生品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若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吴丽娟  管辉 《现代金融》2008,(11):19-20
在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不能开展股票证券承销、经纪和交易有关业务,但仍可开展许多投资银行业务,包括银行问债券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企业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品交易等。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发展,亟需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体之一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为关键.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其面临最重要的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采取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长期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方式较为被动,缺少积极性及动态有效性。该种方式的缺陷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显得更为严峻,而信用衍生品作为能够有效转移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很有须要将其引进到信用风险管理中。在学习与借鉴前人关于信用衍生品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的经验上,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对银行信用资产质量与信用衍生品交易量的关系作出了研究,得出了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或转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了作用,进而保证了信用资产质量的结论,结合了信用衍生品在我国实际的发展现状与条件,提出了该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受到重创并陷入财务困境,给相关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角度,首先探讨了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积极意义以及该业务一旦转化为投机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发生这种转化的关键原因是其内部控制失效。商业银行不应对正常套期保值的企业惜贷,但必须对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贷款提高风险意识,一方面要严格监控贷款企业的相关内部控制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银行自身与衍生品交易企业贷款有关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资本充足率比较低、盈利能力有限等问题.开展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盈利能力,促进商业银行成功改革.  相似文献   

11.
带刺的玫瑰     
金融衍生品,对于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一个地道的舶来品。而在国外,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金融衍生品发展可以算得上是枝繁叶茂,在整个西方商业银行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杜鹏 《中国外资》2013,(1):202+204
在金融管理市场、商业信息、竞争持续加剧、科学技术进步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能够提供的多元化商业金融项目已经完全适应了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金融衍生品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并且其竞争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在开发研究中虽然正在努力拓展其涉及范围,但是期中还是存在风险意识淡薄、组织监管不全面、法律不健全、传统观念较落后、人员专业技能不完善等缺陷。如何解决这些对于金融衍生项目起到制约作用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能否依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并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及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改革调整等,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与发展的契机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业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金融衍生品品种较少、内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独立的评估体系和报价能力、监管法律法规制度欠健全、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傅晓云 《新金融》2013,(10):56-60
国债期货是我国近期推出的第一种利率期货产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运用灵活、流动性好、成本低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本文在充分阐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提速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国债期货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套期保值,组合投资及套利交易,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中的多种用途及风险。鉴于国债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当在健全风控机制和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后,积极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逐渐趋于严格和透明,标准化和电子化已成为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回顾了场外衍生品电子化交易确认业务的产生背景、发展进程与发展经验,介绍了国内银行间衍生品市场应用电子化交易确认业务的实践,及其对于提高市场标准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以及完善衍生品市场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政为境内商业银行开展跨境大宗商品交易结售汇业务打开了闸门,但衍生品交易从境外途径转向境内,仍需一定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7.
次贷金融危机凸显了场外衍生品市场透明度的缺乏,国际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由此意识到建设具有适当风险控制措施、精心设计的交易报告库对于提升市场透明度的重要作用。文章对国际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的发展及监管进行了详细梳理,对全球性的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报告库Deriv/SERV TIW及场外利率衍生品交易报告库TriOptima IR TRR的架构、运营、功能,及其与其他场外衍生品交易后业务的关联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就构建中国的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ETF分期交易产品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资期内交易双方关系确定不变的具有衍生品性质的现货产品.它吸收了衍生品的若干优点,又基于现货市场的交易结算体制,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类似衍生品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服务.本文首先对分期交易产品在境外市场,特别是澳大利亚市场的交易情况、产品基本特点进行了介绍和梳理;接着探讨我国交易所推出ETF分期交易产品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交易所推出ETF分期交易产品的业务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业务特点、业务流程、风控措施、均衡价格等,以期在我国市场能尽早推出该种产品.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将流动性较弱的信贷资产转化为可在资本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证券化产品,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处置效率。当前,由于受到商业银行谨慎性以及宏观因素的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存在一定阻力。基于Tobit模型,引入资产规模和金融深化度等系列变量,深入分析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因素。结果显示:具有较高不良贷款率和非利息收入、资产规模以及金融深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小型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经营效益等问题的考虑,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拥有更强的内生需求。有助于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了解,增强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化产品缓解流动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衍生品交易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以我国236家银行为样本,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在有效控制样本选择偏误的前提下,检验了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有效降低了自身的风险承担,同时扩大了贷款规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