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从民生问题看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上学、看病等现象已成为民生问题.它的产生与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密切相关,坚持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公共性,完善质量评估,实现公众制度化参与,防止特殊利益集团侵蚀,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入博弈相关模型,研究物流公共政策制订时可能出现的博弈过程。同时,强调公共政策必须是以公共福利为目标,通过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并形成均衡,才能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对我国公共政策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其公共性,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实现公共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不只是说公共政策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社会公众在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参与政策制定,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程度比较低,在参与途径上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和参与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具有特定的语义和语境。在政府治理的视角下,国家和市民社会都是公共性的载体形式。这种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起点,以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为路径依赖,形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表现形式,从而具有公有性、共治性和共享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对公共政策进行多维分析,政府过多地关注公共政策的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而忽视对其经济维度的分析,不仅会损害其可实施性,而且最终还会破坏其公共性。加强对公共政策的经济维度分析就是要把握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改善及公共产品明晰等经济学原理。  相似文献   

6.
《商》2015,(44)
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和问题性。政策问题构建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政策过程中若缺乏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公共政策就有可能变为某些个人、团体、阶层谋取私立的工具。故而,本文首先探究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问题以及公共利益之内涵,再剖析政策问题建构中公共利益的价值地位;最后,在厘清公共利益取向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的政策问题构建过程进行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刘畅 《商》2014,(36):70-71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部门进行资源分配和利益调整的价值取向,其代表的公共性、公益性体现了公共部门最核心的伦理价值。但在现实中,政府内在侵蚀性的增加以及工具理性逐渐扩张和价值理性慢慢缩小的趋势,使公共伦理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了挑战,这必将导致我国公共政策的失衡,并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伦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并发现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共伦理的价值观,建立起符合大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从而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及其要素对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双重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公民网络参与具有保证政策议程构建的公共性、提升政策方案形成的科学性、避免政策方案评估的形式性、确保政策方案抉择的针对性及夯实政策方案的合法性基础等正向价值,也具有容易导致公共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盲目性、形式性与成本的高昂性等负向价值。研究结论有助于社会理性对待公民网络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7)
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善民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和透明度也是实现公共财政作用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进行探讨,并提出提升公共财政公共性和透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胜前 《商业时代》2012,(27):21-22
公共性是人与人之间共在共处、共建共享的特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公共性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保障。社会发展与巨变引发乡村文化价值冲突和认同缺失,乡村文化"公共性"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着消解的命运。理性面对和科学研究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现象,探索和研究乡村文化"公共性"再造的意义及其原则,成为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公共政策学的教材建设有其特色与优势:一是教材作者的资深化和高水平化,二是教材内容的本土化和案例化,三是教材的学术价值高,四是教材语言生动、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版式编排人性化。对比美国公共政策教材,不难发现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建设的差距和不足,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一是应当重视专家学者在公共政策学教材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应当高度重视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的本土化和案例库建设,三是应当提高公共政策学教材的学术含量,四是应当重视公共政策学教材的编写形式。  相似文献   

12.
冉利军 《商》2014,(25):48+46-48
个人与社会关系存在着“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分析脉络。在这种脉络下,存在着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并对应着不同的社区公共性。在逻辑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以家庭主义为基础可以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培育出社区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或可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公共性综合而成更抽象的公共性概念。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家庭主义下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社区利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以家庭主义为基础可以提高公共事务参与度,以突破社区公共性参与度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政策实践表明,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明晰、稳定。公共政策执行效力主要受公共政策本身、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执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保证政策执行主体不出现违规失范行为,保证行政效力的有效发挥,应将正式制度的建设与意识形态资本的投入结合起来,加以法律和规章的制约以及完善的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政策实践表明,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明晰、稳定。公共政策执行效力主要受公共政策本身、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执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保证政策执行主体不出现违规失范行为,保证行政效力的有效发挥,应将正式制度的建设与意识形态资本的投入结合起来,加以法律和规章的制约以及完善的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5.
《商》2016,(14)
本文对中外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横向的对比研究,分别从学科的理论构建、学科的价值研究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比较了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张蕊 《商》2013,(18):359-359
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这有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合法化和理性化。并且可以更好的体现公民权利。公民参与必须具有自愿性、有效性,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任意性、非透明性。所以,当前我们要明确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法律法规,建设公共政策的有效机制,增强公民意识,培育公民精神,增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五动与合作。本文通过分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民参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公共政策工具是政府实施政策目标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国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选择并利用好各种公共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1)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延伸,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公民参与、完善咨询系统、促进伦理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制定科学化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曹彦密 《商》2012,(22):117-118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权力机关基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立场上确立的价值目标方向,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关乎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是政策成败的关键。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确立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政策价值取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虽然公共性成为了现代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公共艺术公共性认识比较模糊,本文以公共艺术这一具体领域为出发点,阐述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误区,并就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流失做重点分析,以期提高公众"认识公共性,保卫公共性"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