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目前外汇管理体制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各类外汇收入全额结汇与贸易、非贸易及资本项目售汇形成的银行结售汇差额,扣除了央行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后,形成外汇市场的供求差距,最终反映为中央银行净  相似文献   

2.
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中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最受瞩目的市场之一,我区外汇市场由于受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推进,我区外汇市场必将迎来迅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杨帆 《亚太经济》1994,(4):56-58,55
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前途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帆一、我国汇率与外汇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在汇率和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结束八十年代初期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即中国企事业单位经营出...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外汇市场形成与发展概述 我国外汇市场建设始于1979年的外汇调剂市场,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打破了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统一的外汇管理体制,使我国外汇资源的配置逐步由计划方式向市场机制转变,表现为从最初的外汇额度留成制到汇率并轨后的银行强制结售汇制;从初级的外汇调剂市场到较高级的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再到逐渐符合市场机制运  相似文献   

5.
台湾原来也是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外汇的使用仅限于事先核准的贸易与投资,且由“中央”银行统收统支;汇率由“中央”银行确定,基本上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从1979年2月1日起,台湾当局开始改变原有的外汇管理办法,实行了所谓的“机动汇率”制度,建立外汇市场。新的外汇管理体制实际上是高度管理下的浮动汇率和局部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一直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近几年来的市场表现说明,人民币汇率已异化为单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在稳定我国外汇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很难说它较好地适应了我国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济形势。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外汇储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动地快速攀升中略见一斑。而这一制度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央行被迫入市进行“干预”,其结果是汇率的小幅波动或者不动,从而弱化了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也防碍了汇率生成的市场化。另外,当前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7.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鹏宇 《北方经济》2006,(10):66-67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而后,通过增加外汇市场主体、引进做市商制度、提供远期和调期等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等一系列措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对外汇资源的配置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实现了有升有降的小幅双向波动,总体上呈升值态势。总体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平稳实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过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展开,我国的国际收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仍有缺陷,我国的国际收支仍未达到均衡,具体体现在:外汇市场未反映外汇的真实供求,过多的外汇储备、人民币高估可能性增加。只有进一步开放对外汇的管制,大力发展外汇市场,我国的国际收支才会最终向均衡靠扰。  相似文献   

9.
1978年7月,台湾为了适应岛内外形势的变化,将实施了17年之久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机动汇率制度,并于1979年2月建立了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的组织 台湾外汇市场在1990年以前没有外汇经纪商和外汇交易商,而是以外汇指定银行的操作为中心,故外汇市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外汇指定银行与顾客之间的外汇市场;二是外汇指定银行彼此之间的外汇市场。前者主要是外汇指定银行与外汇供给者(如出口商或汇入款所得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名义上实行的是单一的,有管理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人民币被认为是实行固定的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这种实质上的固定汇率制度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已成为共识,在当前情况下,作为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汇率制的过渡,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最佳的现实选择,汇率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重点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外汇市场、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相似文献   

11.
汇率并轨──外汇体制的重大改革为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与交往,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对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实行进一步改革,这次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实现汇...  相似文献   

12.
一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是汇率制度。汇率,一般是指两个国家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或交换比率。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形成的,在1949年至1993年的四十多年中有过一些变动和改革,简要回顾一下历史,对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外汇体制产生的必然性会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杨帆 《特区经济》1994,(2):49-51
<正>一、汇率并轨对于我国经济的基本影响 1994年1月 1日开始,我国在汇率和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第一,结束80年代初期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即中国企事业单位经营出口、旅游、服务、海外投资和劳务承包所取得的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按银行挂牌汇率,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外商投资企业除外. 境外法人作为投资汇入的外汇及个人所有的外汇等,允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现汇帐户. 第二,实行银行售汇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取消经常项目正常对外支付的计划审批,企事业单位进口用汇,持有效凭证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按照当日汇率买进。改革初期,对于进口用汇仍有限制,出口企业按结汇额的50%在外汇指定银行设立台帐,在台帐额度内可以自由买汇;出口企业用汇超过台帐额度的部分,以及没有出口创汇的企业进口所需外汇,实际上还需要审批。 境外投资、贷款、捐赠的外汇汇出,继续实行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均衡汇率决定的外汇市场模型和资本市场模型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并从均衡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许轩 《北方经济》2006,(4):54-55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升值2%.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为进一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11月24日又推出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央行的汇率改革及配套措施适时适度,促进中国完善金融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印度自1993年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以来,外汇市场发展和汇率管理方面基本情况,总结了印度在处理汇率管理和外汇市场培育关系的基本经验,以期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今年开始.我国汇率制度从双重汇率走向单一汇率制,外汇管理体制也有重大的改革.在这样一种新体制下如何运作,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既能保持货币稳定.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先回顾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汇率制度的日趋完善和灵活、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外汇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发达国家的外汇干预制度安排对我国很有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地区)外汇干预制度的安排并进行了比较,希望为我国的外汇干预制度安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程及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入手,多角度论证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为内在约束,注重汇率的实用性、改革的渐进性、与其他经济体制改革顺序安排的合理性,并且逐渐遵守国际规范和兼顾国际反应,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独具特色的汇率制度改革道路。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加强外汇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导致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形成。目前我国已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且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因而外汇市场供求和国际收支状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逐步加大。本文基于外汇供求模型构建了我国国际收支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口、外资流入和外汇储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