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现实仿佛已经让很多人丧失了微笑的能力,一旦有某个人似乎没有理由微笑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有些不正常了。而曾经,我便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走路微笑的人。当他微笑着,很自我的微笑,从我对面走过的时候,蓦地,我只是感觉他似乎和别人不一样,他牵制着我的眼球,同时也令我惊讶:他居然是微笑着在走路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独自走路脸上还带着微笑的人。也许他刚刚接了他心爱的人的电话?或者在这喧嚣的闹市里,他正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或是工作上得到了他人的赞许和领导的肯定?……我内心对他的微笑充满各种好奇的猜想,总想为他独自走路时的微笑找出一个合适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基层预算会计,值此《预算管理与会计》出刊100期之际,谨表示热烈祝贺。九年多来,贵刊栏目越来越齐全、合理;内容越来越丰富,已经为每位预算管理者和会计手中不可缺少的必备之物。我十分敬佩编辑部编辑的严谨学风和工作作风。她使我们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她帮助引导我们学习财会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激励我们立足本职,热爱本职,扎根财会战线。《预算管理与会计》贴近基层,贴近读者,使人觉得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新鲜,越读越受启发,越读越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我长话短说凝成一…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北京大学金融与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迎来生命中的第60个夏天,他为自己赋诗一首,题为《七律·花甲有感》。他说:“‘荣辱盛衰淡如水,洒向人间一片情’,这也许是我人生的感悟和注解。”曹凤岐从小爱好文学,尤其对古文和诗词兴趣浓厚。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56个宁,却言简意丰,概括了金融领域这位著名学者的人生历程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读一本好书,犹如听一首名曲,让人放开心扉;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茗茶,让人回味无穷。在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读书活动中,当我读完《我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后,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使我心潮起伏,心灵震憾,从书中得到了启迪,从书中得到了鼓舞,我扪心自问,我在为谁工作?我的工作是为了谁?我感悟到:我是农行一名一线员工,我在为客户工作,我的工作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  相似文献   

5.
微笑是银行员工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微笑可以消除客户的陌生感,融洽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情不自禁产生宾至如归之感。 记得刚上班的那一年,我在基层储蓄所工作。有一次,一位客户喝得酩酊大醉,一摇三晃来到储蓄窗口。我见状忙起身微笑打招呼:“同志,您好!请问,您存款还是取款?”他翻翻眼珠,  相似文献   

6.
弗里德曼的货币框架:一些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框架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代名词。我想起一位首次接触莎士比亚的学生向教授抱怨:“我不明白他有什么伟大之处。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原创,只不过是把一些人们熟知的名言警句排列在一起罢了。”当我们在评价弗里德曼的贡献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的思想已经如此深入地渗透到现代宏观经济学,以至于人们现在读他的著作时常常忘记了其思想的原创性和革命性。为了便于阐述,我将从弗里德曼货币政策著作的描述性或实证方面的特征说起。在1970年所作的一次题为“货币理论中的反向革命”…  相似文献   

7.
庄寿仓 《中国税务》2010,(10):62-63
我常置案头两本书:一是侯刚著的《启功》,男一是赵仁硅、章景怀整理的《启功口述历史》,越读越感到启老音犹在耳,笑貌依然。在此,我通过回忆几则往事轶闻。以表达我对启老道德文章的崇敬之心,抒发我身受启老谆谆教诲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8.
读后感     
读蔡颖辉同志的这篇随笔,就好象在听一首思念的乐曲,在我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许多往事,在时光里流动,轻轻地滑过我的心头,泛起了温润的涟漪。  相似文献   

9.
《深交所》2007,(3):78-79
静坐窗台前,提笔想写一篇一年来的回顾.以寄亲友。报平安,正不知从何处落笔,偶抬头见一钩新月与繁星相伴。高挂天际,不觉百思交集,顺笔写来。记得孩提时.妈妈携着我的手,踱步于天井里。教念一首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我不过读初小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前两句都还理解得.至于“举首望明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爷爷是在我读初二的时候去世的,弹指之间已经三十年了,但儿时的记忆就像陈年美酒,放置越久越醇香,在不经意间总有一阵阵悠扬的琴声穿越时空,萦绕在我耳际、梦中.将我带回童年岁月。  相似文献   

11.
李守荣 《中国金融》2006,(18):38-39
我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近40年的平凡生涯中,与《中国金融》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之前,我是《中国金融》杂志的热心读者,她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每期必读,对重点文章如读有所悟便写点学习心得,真是受益匪浅。阅读之余,也不时地试笔投投稿,得到了编辑们的悉心指点,更是终身获益。记得,1982年我从日本住友银行研修回来,以力之(下力量而为之的意思)的笔名写了一篇《住友银行的经营管理概况》的稿件,投给了《中国金融》编辑部。时任编辑部主任的冯春林同志对此稿非常重视,从稿件的内容结构到辞章语法都精心指导我进行修改,然后他又亲笔斧正,并加上“编者接”,在“国外考察报告”专栏首篇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2.
十个字的七言绝句有一位私塾老夫子,在黑板上写下了10个字。这10个宇构成一个圆圈,首尾相接。他叫学生读成一首七言绝句。读法是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每句开头适当错位。这10个字是这样写的:秋流江水楚浅雁洲宿沙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忽然想起了《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13.
俞忠清  王曦 《税收征纳》2013,(10):55-55
对他而言,工作不只是一种本职。更是一种内心的热情;服务不只是脸上的微笑,更是微笑背后的那一抹真诚、真心。这是我印象中的师傅,他就是我的师傅顾国先,在做事上是,在做人上也是。  相似文献   

14.
齐丽萍 《金融博览》2009,(13):76-76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蓝蓝的一首诗《风中的栗树》,说不清什么原因,当我的目光落在这些寂寞的文字上,心弦就被它轻轻地拨动了,内心涌起莫名的伤感。  相似文献   

15.
有两位很有化品位的人,前是中教授,后获得过全国报告学大奖。据说,某省他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两位深知我努力的苦境和窘态,建议我读《化苦旅》,甚至举出熟读唐诗三进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语,点化可调到家,不由我不读。也终于引起我的重视。也由此感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吃书     
儿时曾听父亲讲过一件趣事,说是某小儿天性愚钝,读书读不“进”去,乃父望子成龙心切,将书烧成灰掺兑在茶水中命他吞下去,谓之“吃书”。我问后来呢?父亲笑而不答,我猜想这是父亲在威胁我,我若如那小儿一般读不进书,他也会如小儿之父一般命我吃书。  相似文献   

17.
“你走来,他走来,我们走到一起来。” 作为汉语教师,通过与各国留学生的一次次接触,心中感慨很多。韩国女生韩国女生金惠真,就像是邻家的乖乖女,第一次见面就觉得特别亲切。她总喜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用一双细长的秀眼看着你,恨不得把课堂上听到的每一个汉字都存储在记忆里。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她告诉我:“老师,我做梦都在学习汉语,连梦话都是用汉语说的。”真是学得疯狂。如此认真地学习,惠真汉语进步自然很快。不久,金惠真就可以用汉语很细致地跟我说些心事了:惠真第一次在中国过生日时,男朋友从汉城飞过来,让她惊喜不已。男朋友送她一件特别的礼物,一个可以铺满床的特大号小鸭子绒娃娃,黄绒绒的毛,柔和细软。躺在上面,感觉好似朋友的手指在肌肤上轻柔滑过。那个冬天,惠真的脸上一直洋溢着温暖的微笑。很快,她升入了中级班。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金惠真特意找到我,心事重重地说起她的苦恼:一个中国男孩爱上她了,她也很喜欢他,和他在一起很快乐,他和她男朋友完全不一样。她这个“汉语迷”爱屋及乌地爱上中国男孩,她将怎样向自己的韩国男朋友交代呢?在中国半年,好像都快要忘记男朋友了。她想继续留在中国读研究生,可是男朋友怕她飞了坚持要她回国。我对她说:“暑假还是...  相似文献   

18.
感悟人情     
耄耋之年的父亲常遗憾没能给我留下什么财富,就一册账簿。那是识字不多的父亲的手迹,或许父亲担心他会突然间辞世,就将账簿及早转给了我。一天。我偶然翻了翻,其间有些东西,是我怎么也读不懂的。  相似文献   

19.
读者感言     
期刊市场,百花齐放,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能吸引我阅读兴趣的不多。而《大众理财顾问》则是我再三回顾、百读不厌的一本好刊物。《大众理财顾问》内容丰富多彩,视角独特,仿佛是一部理财宝典。每读一期,犹如品尝佳酿美酒,沁人心脾,到达人的灵魂深处,越读心情越愉快。总让我牵挂着翘首以待下一期新杂志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俊朗的面容.极富魅力的微笑,让卡尼从一群中央银行家中脱颖而出。他不像美、欧、日的几位同行那样有过在高校任教的经历,这让他少了门,分书卷气,而是更像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国际银行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