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关键在于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为此要健全中小企业征信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央行征信平台,发展民营征信机构;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加快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中小企业征信行业监管。  相似文献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基于征信发展视角,征信是连接银行及其他贷款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发展可以减少逆向选择风险,并减轻对申请借款者的掠夺,从而可以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征信系统的现状以及互联网金融征信情况,从建立健全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完善征信系统相关的监督体系以及加快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闫柯旭 《财经界(学术)》2013,(33):104-104,174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目前的强大推动力,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它们的难题。本文正是对中小企业的征信建设展开的创新研究,通过明确定义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的概念,结合中小企业的征信现状,对其征信的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案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谢臻 《现代商业》2013,(33):190-192
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有效的手段。本文将首先对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内涵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完善该体系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并就征信平台建设,信用档案内容,征信监管制度和征信法律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小企业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尤其是信用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本文从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中信用信息征信系统、信用评价系统、信用监督系统、信用奖惩系统等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加强地方征信体系建设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在了解征信和征信体系概念的基础上,来调查和分析我国目前地方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征信机构等三个层面来加强地方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渠道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同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等;最重要的是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体系,以及企业的评级征信机构,同时积极开展新的融资渠道,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是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第三方征信机构的服务模式为研究视角,构建征信机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三方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讨论第三方征信服务的作用及不同政策目标下征信机构的运行模式选择问题。结果表明:(1)引入征信机构服务会提高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效率——市场贷款利率降低、信贷发放总量增加,但征信机构不同服务模式对信贷市场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2)征信机构最优的服务模式因不同政策目标而异,在征信机构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其仅向中小银行提供信用信息;在借款企业剩余最大化目标下,将同时向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提供信用信息;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将根据银行贷款门槛的差异程度而定。现阶段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目标是借款企业剩余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征信机构应选择第三种即向所有银行都开放有偿信息服务;未来随着征信服务业的成熟、市场的发展,民营征信机构成为体系的主体,利润最大化将成为主要政策目标,征信机构可采取第三种即仅向中小银行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征信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近"互联网+征信"为基础的征信体系的建设,则起到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征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互联网征信的发展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危机凸显,而货币政策依然从紧,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片面而低效,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进行有效融资。要想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必须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监督氛围,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优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安全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11.
李敏 《华商》2008,(18):159-160
中小企业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然而,融资问题却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担保困难又是"瓶颈"中的"瓶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尚不健全,在实践过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对我国目前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现状入手,全面分析在建设信用担保体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志忠 《商业时代》2012,(22):109-110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法治社会的内在体现,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健全的征信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而当前我国信用缺失状况普遍存在,危害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需要建立与明确我国征信体系当前及今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本文指出,在现阶段征信体系建设宜采取"政府主导、央行牵头运作、有关部门配合"模式,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特许经营、商业化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征信体系中的信用信息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云 《商业时代》2006,4(28):58-59
信用缺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征信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我国缺乏现代信用体系的基础,在征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外国经验是必要的。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是征信体系中的核心环节,通过中外征信体系的比较,构建我国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是目前征信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4.
孟方琳  林薇 《商场现代化》2012,(29):100-102
信用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征信环境有利于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构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对启动我国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法制的个人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增加中小企业信用,使部分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或其他贷款,进而达到提升金融市场效率、改善信贷配给、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金融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发展融资渠道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尽快完善统一的征信制度、建立补偿机制是提升我国金融担保机构体系运作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转的基石,而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保证信用功能的良好发挥。本文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希望能有助于今后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面对央行连续收紧银根,我国中小企业“钱荒”现象愈演愈烈,江西省也不例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本文就银行惜贷、民间借贷火爆的背景下,客观分析了江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通过采取规范财务制度、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建立科学征信体系、加大信用担保财政投入、加强民间融资监管力度等对策,以此解决江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伴随我国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着手,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从征信体系建设的角度为政府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石巍 《商场现代化》2007,(13):257-258
本文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经济低迷使得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加大,控制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于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传统个人征信的低效率、小覆盖面等缺陷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开发,信息整合和分析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大数据个人征信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契机。本文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现状入手,提出建立大数据个人征信体系的必要性。运用信息不对称原理阐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运用交易费用理论阐述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征信系统的高效性,并对阿里金融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期待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