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与建设,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长,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能力不断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横向不平衡的矛盾有所缓解;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意识增强,能力有所提高,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合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与问题。下面,我就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与匹配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义务教育中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关系,探讨我国政府间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的原因,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3.
李森 《山东经济》1998,(6):55-58
虽然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已4年有余,但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仍不明晰。这就意味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财权划分及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等都还缺乏科学依据n因此,合理界定、划分政府间的事权,就成为规范、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本在介绍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对政府间事权的划分所进行的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应该更新“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权与财权统一”理论和财政体制仅适用于计划经济和中国改革初期的经济机制和制度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经同这一理念发生了明显的不协调。1994年分税制改革打破了“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理论和体制框架,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间财政关系雏形,但是由于分税制改革的渐进性、阶段性,使得中国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主张坚持和完善分税制改革方向,同时创新性提出更新政府间财政体制框架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和范畴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公民人权、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在财力不强现实下的理性选择。但我国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各地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性。建立县乡财力保障机制、探寻地方公债出路、推进转移支付均等化和改变传统约束机制与政绩考核机制是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解读"事权与财权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辽宁经济》2006,(10):14-14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往《中心发展商层论坛2006年会》上表示,事权与财权要统一足“一个错误的慨念”。他解释说,财权如果认为是征税权,那么税收分配的根据应该足各税种本身的特征而非政府的功能。另一个原因则是各地方的征税权或税收的归属要统一,才能和各地方政府的履行功能所需要的开支匹配。作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前提和基础,事权划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仍然是一个难解的结。  相似文献   

7.
多级政府间财权划分的现状财权的界定以事权为依据,税收是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现行财权划分格局是在1994年的分税制以后形成的,在形式上对各级政府的财权进行了明确的划分界限。1.中央与省级之间的分税制安排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界限。  相似文献   

8.
张沙洲 《中国经贸》2014,(24):112-112
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正确划分市和城区、县和乡镇财权和事权的支出责任是重要前提之一。正确划分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责任以及处理财产的权利,才能使各部门之间协调运转,各司其职,使国家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和谐稳定发展。争取理解并分析财权和事权合理划分的含义,了解国家当前市和城区、县和乡镇财权和事权的划分现状,积极寻求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制定有效的对策,使国家的财权和事权的支出责任划分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制中,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基础。事权的大小,关系到各级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大小,关系到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的划分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清晰而明确的事权是理顺社会保障预算关系,理顺社会保障预算同国家预算关系,理顺社会保障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对省以下政府间收支责任划分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规定,各省情况相差很大。总的趋势是,省、市(地)政府普遍采取上收财权、层层预留机动财力的做法,财权越来越向上集中,基层政府的制度内收入来源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事权更多地由下一级政府承担,财政支出压力逐级向下释放,基层政府所掌握的财力与公共服务职责严重不匹配。分税制改革以后,总的收入分配格局为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大约占50%,省级大约占18%,市级大约占12%,县乡大约占20%。但是县乡供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财力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财政改革: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应考虑从1994年财税配套改革的成果出发,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方向,在适当简化政府层级的前提下,依照“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原则构造完整的多级财政,同时改进和完善中央自上而下的财力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朱敏忠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88-190
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开始规模化的企业管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认为,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不是为了规范而规范,而是为了效果而规范,在企业进入到规范化阶段,必须围绕着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而进行管理的调整。而机制的建设是整个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和突破点,其中,建立责权利一体化的人力资源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尼系数的等价算法:收入份额法,测算了中国和日本的省际医疗经费的基尼系数及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结果表明,我国人均医疗财政支出的省际差距较大,但差距呈逐步缩小之势。近十年来,我国地域间医疗经费支出的公平性有了较大改善,但相比较日本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根据日本的发展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体系,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协调统一,是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通过更新治理观念、规范治理制度、改进治理方式,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乎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基于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住房条件、经济发展及社会服务5个方面研究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发现目前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乡村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从治理资源、资金投入、劳动力结构、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6.
罗俊杰 《乡镇经济》2009,25(5):90-95
城乡之间的生态联系在于,城市享受着乡村所提供的生态利益,同时也受到来自农村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当前经济形势下城乡共同发展生态型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长远之计。在总结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生态联系为纽带,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环境与资源政策、城乡共同发展体设想以及扩大城乡生态型内需的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主张。  相似文献   

17.
陈洪昭  赵航  林卿 《乡镇经济》2008,24(4):37-40
台商与农户之间不稳定的农地租赁关系,以及台商租地难等问题,成为影响当前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农地租赁流转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农地租赁价格,以及在不稳定合作预期下的台商农地租赁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促进双方稳定合作的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需要一定的监督和制约,禁止权力享有者滥用权力去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是每个国家所追求的.司法权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非常重要的一项权力,此项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会关系到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如果司法机关滥用司法权,会造成社会腐败现象的产生,而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人民注重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以及制约,但是在我国,此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为了司法权力的科学合理运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社会腐败现象出现以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治理我国的司法权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部门应对2008年年初特大雪灾的实践为例证,阐述了高速公路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速公路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培养危机管理意识、确立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增强危机处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高速公路危机管理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美经贸摩擦是现阶段影响全球新兴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探讨中美经贸摩擦对全球产业转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转移形式、转移内容、转移格局以及存在问题等维度分析中美经贸摩擦对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的影响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历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典型经验.提出中国需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对国际规则的研究、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强化自主创新自信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