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认真分析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从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变化中寻找规律,并通过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和体制创新等经济手段,促使城乡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面对区域经济新一轮的竞争,推进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东北地区由于自然禀赋、地理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东北三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路径的相似性.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要运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综合手段,走出一条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面对区域经济新一轮的竞争,推进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东北地区由于自然禀赋、地理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东北三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路径的相似性。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要运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综合手段,走出一条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汪寅  黄翠瑶 《经济论坛》2009,(17):43-46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体现,可以从实现城市统一制度、建立城乡共赢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统筹城乡产业结构等方面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耀 《经济经纬》2005,(5):98-101
当前,我们应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将小城镇的功能特性定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使小城镇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介质,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湖南省1995—2012年年度数据为实证材料,分析了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城乡统筹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必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遵循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与城市同步并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坚定不移地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战略举措。落实的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和用好政策,统筹发展规划,统筹生产经营,统筹人力资源开发,统筹社会化服务,始终考虑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全国、特别是农业大省河南,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要根本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县域经济,因此,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针对县域经济的现状和矛盾,从整体推进“三化”,加快县域经济战略转型;突破体制性障碍,创新制度;完善宏观环境三大方面探讨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跳出“三农”解决“三农”,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现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淼 《经济师》2009,(6):24-25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县域经济增长不能脱离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统筹,城乡统筹必将会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目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现象,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文章根据对河北省各县域统筹发展指标的监测情况的调查论证,提出了在推进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杜婵 《经贸实践》2016,(4):39-40
随着成都市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关系发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立足于科技推动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这一视角,分析成都是统筹城乡发展对科技的新需求,包括城乡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民生改善、社会管理以及农民素质提高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前,闽北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就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站在闽北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去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战略,把闽北建设成为旅游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各区、县、市经济的强劲增长为全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总体上看,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城乡工业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对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对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速度问题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从概念上讲,速度是指宏观上工业产品的总量变化。但仅从总量变化的大小,就确定经济发展的快慢,似乎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接受。长期以来,一些企业为追求总产品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俞钟 《时代经贸》2011,(16):179-179
新世纪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的发展理念,并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常州市按照统筹发展的思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扎实推动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展科学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鲁旭 《时代经贸》2010,(10):150-151
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近些年来各地市十分重视县域经济,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发展。但在发展中,县域经济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如土地紧张、城乡割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间的和谐发展。城乡统筹讲求城乡结合和谐发展,以此视角来重新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县域经济寻求区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历史回顾与现实描述相结合,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省外借鉴与省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城乡统筹的发展历史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并从城乡收入、生活水平、支出结构、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湖北城乡发展的现状与差距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症结在于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国家城乡统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湖北省城乡发展实际,提出湖北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近些年来各地市十分重视县域经济,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发展.但在发展中,县域经济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如土地紧张、城乡割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间的和谐发展.城乡统筹讲求城乡结合和谐发展,以此视角来重新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县域经济寻求区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制度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关于制度关联和制度互补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也对我们分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必须遵循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和生成机制;(2)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是关键;(3)找准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从最关键性制度入手,实现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转换。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城乡制度变迁的“临界点”,在这一临界点进行制度变迁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为此,应以户籍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同时对城乡分割的投融资体制、劳动就业制度、财税体制、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和农地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的制度系统便会逐渐建立起来,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将会逐渐缓解。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受到中国旧体制的影响极为深刻,其城乡发展状况更是如此,这种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和阻碍了黑龙江省的健康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所以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才能使黑龙江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