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3.11"大地震使日本处于二战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灾难的叠加效应使日本经济复苏步伐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日本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应关注的是财政危机空前恶化、贸易逆差屡破纪录、日元汇率迅速攀升、通货紧缩长期困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恶化,对日本经济回升造成严重阻碍。加上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日本政局不稳等带来的消极影响,未来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的经济从开始复苏一直到以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经济体制在其运作过程中既发挥出了正面效益,同时也暴露出了负面效应。进入 20世纪 9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格局的进一步发展和日本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本经济体制中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本文探讨了战后日本逐步采用以至最后形成的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并试图揭示这种经济体制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体制暴露出的问题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日本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以及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都出现了新发展,而日本对东盟ODA则出现了连年减少的局面.同时,以AJCEP正式生效为标志,日本与东盟的经济伙伴关系也开辟了新局面.面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日本政府推进"亚洲成长构想"将使日东经济伙伴关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不仅通过立法确立了低碳发展战略,而且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采取了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金融手段,积极发展碳交易市场。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的提出了减排目标,为  相似文献   

5.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战前就已有所发展,但其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1947年日本实施新宪法,开始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高速增长、低速增长、停滞、长期低迷、复苏,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建立、扩充、困境、改革等诸多波折.经过60余载的建设和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复杂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战后的区域开发,主要是适应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其目标经历了由偏重经济增长逐渐向社会综合发展转移的过程,经历了由"据点开发"、"大型项目开发"到"地方居住区开发",再到"多样化开发"的历程.日本的区域政策在强调政府的核心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和发挥民间团体的力量.国土综合开发的成果成为日后经济发展的支柱.  相似文献   

7.
"失去的十年"之迷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滞阶段.因此,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泡沫经济"的破灭是造成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的直接原因;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外部原因;政府经济政策失误和矛盾累积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政策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低碳经济理念盛行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对银行业来说,支持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文章立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殊背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中的风险与机遇,进而提出拓展其"绿色信贷"业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潮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加强地区间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各国应对危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方式.虽然美国退出后TPP的影响力大幅下降,但CPTPP沿袭了TPP高标准、高质量的"下一代贸易规则"的特征并保留了大部分TPP的原始文本,仍然是一个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未来将对亚太区域经贸格局和中国对外经贸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而言,应抓住在RCEP协定签署、日本释放CPTPP将扩容的有利时机,以及美国新旧政府交替这一重要窗口期,积极推动中国加入CPTPP相关事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上半年,在国际经济复苏进程趋缓和国内经济减速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材料工业依旧保持平稳增长的总体态势.展望下半年,随着货币政策放松、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加大等"稳增长"政策效应的显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望回升,原材料工业增速有望提高,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内需、外需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我国内需、外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内需、外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出口波动会通过影响投资、消费而放大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短期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长期内,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在此基础上,结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情况,提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外贸易政策属上层建筑范畴,是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经济政策一起为达到国家整体经济目标而发生作用和影响。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是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它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外部环境,是提振内需政策的有机补充。上述两者一起发挥作用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大国发展的基点是国内市场特别是消费市场。建国60多年来,传统发展方式形成了对中国消费的强力抑制,抑制型消费格局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急需加快扩大国内消费,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转变过度依赖外需的传统发展方式,为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内需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都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率。作者认为:这些年来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二是外资的大量涌入,外贸出口大幅增加。但是,目前中国的国内环境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使中国能够顺利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这两大力量应适时转变,我国应该寻找新的推动经济增长力量,文章认为拉动居民消费和增加国内企业投资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的国内外货币需求实证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货币需求函数研究为主线,可把已有文献分为总财富、国内利率和通货膨胀、股票市场、经济预期、制度和经济变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以及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研究。我国货币需求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政府投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其平均增长速度一度超过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政府投资的效用下降,原有的政府投资制度受到广泛质疑.当前,根据国内外形势,我国政府决定启动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日本政府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的政府投资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实证角度分析我国扩大内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但总体效果与预期的具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经济面临重大的挑战,扩大内需成为现阶段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其结果对我国目前扩大内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实行内外有别的两套企业所得税。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与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是当前全面改革、健全税收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不确定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在全球经济渐呈复苏态势之后,美元又重拾跌势,转而延续了国际金融危机前长期贬值趋势。受美元走势疲弱推动,人民币升值预期近日连连升温,人民币汇率走出了小幅波动向上攀升的态势。美元持续贬值将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并将对中国的出口、外汇储备、国际资本的流入、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国内资产价格走势均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目前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短期内很难扭转巨额的财政和贸易赤字,美元在2009年内可能仍会保持疲软态势,但下跌的过程可能伴随着波动,到2010年下半年,美元有望相对走稳。为了保证出口部门的景气和就业,年内人民币重启升值进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通道将在明年年中重新开启,但升值步伐可能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20.
协调内外源经济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珠三角地区是典型的外源经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源经济的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等缺陷一一暴露.而内源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也成为了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因此, 协调内外源经济的发展,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利用外资的质量,提升外源经济结构;一手抓民间投资活力的激发,扩大内源经济容量,形成二者之间的互动,协同集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