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1年4月29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规则》,标志着我国债务融资工具定向发行制度正式扬帆起航。定向发行具有效率高、费用少、方式灵活等优点,是金融市场证券发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0年,美国定向发行债券745支,总规模达2952.09亿美元,占公司信用类债券总发行量的比重超过30%。与公开发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在探索通过发行专项市政债券来为地方政府有一定收益的公益项目融资,这涉及税收制度在内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本文对美国市政债券税收减免制度进行了综述,并从促进投资、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投资者参与等角度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最后就我国市政债券免税安排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安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我国四省开始试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迈出了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第一步.本文主要把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制度作为研究主题和切入点.在对拥有发达市政债券市场的美国进行研究,考察美国市政债券发行的基本情况、审批机制、监管、债券评级以及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方政府试点自主发行债券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制度进行了分析,试图搭建起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发改委在《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今后将开展以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同年成功发行了深圳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中关村高新技术集合债券,截止2012年,我国共发行了10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本文旨在从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需求以及对应的信息管理所牵涉集合债券内容安排为视角,具体分析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要素和特征,阐述相关制度安排和法律问题,以期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型的制度建构与机制运行设计上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5.
郑幼锋  黄竞治 《财政研究资料》2006,(25):45-48,F0003
从1812年纽约市首次发行市政债券以来,美国市政债券已有194年的历史了。由于较完善的制度安排,美国市政债券发展至今,其违约率一直比较低。据统计,1940年到1994年,美国市政债券的总发行数52万例,累计违约数只有2020例,违约率为0.5%。如果从金额上看,从1980年至1994年间发行的2.6万亿美元市政债券中,只有167亿美元违约,违约率也只有0.64%。借鉴美国市政债券风险防范的制度经验,或许能给我国发展市政债券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于2014年5月正式推出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试点。自发自还债券试点可谓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标志性事件,试点省市将成为独立的举债主体,须主动适应市场规则,接受市场检验,此次试点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包括自发自还债券融资在内的地方政府各类举债行为,还欠缺完善的制度保障。文章回顾了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融资的模式变迁,在梳理地方政府融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就构建并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市政债券在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目前在我国发行市政债券存在的若干风险,并结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发行市政债券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规避风险,达到预期的融资目的。  相似文献   

8.
董暖 《中国金融》2022,(12):54-55
<正>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模式我国:精细化分散立法,审核权能下放我国《证券法》作为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上位法依据,明确规定公开发行债券须经相关部门注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明确,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应予以注册。在此之下,  相似文献   

9.
银行间债券市场私募债券发行现状与制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其实早在2004年中国的私募金融债就已产生,2011年交易商协会颁布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规则》,普通私募债宣告诞生。截至2012年4月11号,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私募发债60只,规模达到1550亿元,成为私募债券的主体。银行间私募债的运行特征怎样?私募发行制度如何创新?基于上述问题,本报告对银行间私募债券市场的运行特征和制度设计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希望为交易所私募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投资者和信用评级角度进行分析,然后与国内市政债券发行进行比较,得出我国应从完善法律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统一债券托管结算体系、税收体制改革等方面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陈关亭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1,488(2):94-113
本文揭示了多重信用评级的信息生产机制和信用认证机制,排除了“信用评级购买”假说对于多重评级动机的解释,研究发现:多重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于不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在多重信用评级中,相对于评级机构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兼有“投资者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此外,当多重信用评级的评级意见不一致时,平均评级的信息含量最高,即综合不同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比任何单一信用评级更加具有信息含量。本研究为我国债券市场双评级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的支持,有助于完善多元化信用评级制度和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并提示发债企业可以通过多重信用评级向市场传递更多和更具效度的评级信息,以弥补单一信用评级的信息不足和评级结果失准,减少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债券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2.
绿色债券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发行规模持续增长,呈现出创新品种不断出现、债券期限短期化、向高评级主体集中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发行端审批程序优势不明显以及投资端绿色激励不足等问题。未来,要从市场基础设施、发行端和投资端三个方面完善相关规则与制度,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1992年发行第一只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至今,中国可转债市场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自诞生以来,中国监管机构对可转债的发行要求不断明确,配套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可转债市场迅速发展,发行规模不断提高。然而,在2017年以前,虽然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增长迅速,但其融资总额占资本市场股权产品总融资规模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可转债的发行主体仅限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可转债的定价条款过于复杂,市场接受程度较低。随着2017年证监会对可转债产品的审核标准进一步明确,可转债发行规模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品种。为确定可转债定价方式,本文以“广汽转债”历年来的市场价格为数据基础,以B-S模型为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求影响可转债定价的主要因素,对未来可转债定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We provide evidence about the motivation for a parent–subsidiary governance structure by analyzing valuation effects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by publicly traded affiliated units. Our results support Nanda's (1991) theoretical model which predicts equity offerings convey 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about subsidiary and parent value. Subsidiary equity issuance has negative valuation effects on issuing subsidiaries and positive effects on parents, while parent equity issuance reduces issuing parent wealth and increases subsidiary wealth. Ou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parent–subsidiar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nhances corporate financing flexibility and mitigates underinvestment problems identified by Myers and Majluf (1984) .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subsidiary wealth expropriation.  相似文献   

15.
We present a model with agency costs where heterogeneous firms raise finance through either bank loans or corporate bonds and where banks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market in resolving informational problems. We document some major long‐run differences in corporate fin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 area, and show that our model can explain those differences based on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The model fits the data best when the euro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lower availabi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about corporate credit risk relative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when European firms value more than United States firms banks’ flexibility an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role.  相似文献   

16.
徐光  赵茜  王宇光 《金融研究》2019,474(12):187-206
本文考察了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支持工具政策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和传导机制。研究显示,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支持工具政策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和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保险效应,能显著降低民营企业债券的发行成本并提升债券发行成功率。同时,较强的政策信号传递效应使得这一政策具有普惠性影响,对不同信用资质的民营企业均有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在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这一政策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依然显著。对CRMW保险效应进一步研究则显示,虽然CRMW能提升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成功率,但其降低债券发行价格的作用并不明显,表明现阶段CRMW主要能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本文不仅为理解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支持工具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大样本经验证据,而且在实践上为科学运用、发展CRMW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ovides new evidence on how lending relationships impact firms’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I find that lending relationship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everage ratios, issuance choices, and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s of relationship borrowers.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s is heightened for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firms. I fi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everage, net debt issuing, and investment activity in the aftermath of lender‐specific shocks to lending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announcements of bank write‐downs and downgrades in banks’ credit ratings. My findings are robust to controlling for confounding effects that might arise due to unobserved demand and relationship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王营  冯佳浩 《金融研究》2022,504(6):171-188
本文以绿色债券为例,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债券能够显著提升发行主体的绿色创新水平,主要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两个方面,且发行绿色债券对二者的促进作用均具有动态持续性。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债券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效应不受企业产权性质和固有技术水平的影响,但相比于重污染行业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企业利用绿色债券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的效率更高。路径分析发现,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源于资源效应和监督效应。  相似文献   

19.
We survey European managers to gain some insights into motivations of convertible issuance.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a majority of firms issue convertibles as ‘delayed equity’ and as ‘debt sweetener’. Managers also use convertibles to avoid short‐term equity dilution and to signal firm's future growth opportunities. We document a large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across firms in rationales for issuing convertibles and find mixed support for most theoretical models. Ou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popularity of convertibles is driven primarily by their versatility in adjusting their design to fit the financing needs of individual firms, and by their increased demand amo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相似文献   

20.
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7年7月至2011年8月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74家公司发行的87支离岸人民币债券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对这些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们研究的事件窗口中,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会对公司股价产生显著为负的公告效应,此效应近似等于我国公司在国内股权融资所产生的公告效应,小于可转债和公司债发行时所产生的效应。横截面的数据回归分析表明,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与公司的规模、信用评级和债券的相对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与债券的期限、公司的固定资产比率、负债率和成长性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