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在错综复杂的工业企业矛盾中,生产力自身矛盾的存在和变化,作用着其它一切矛盾的存在和变化。生产力内部也含有许多矛盾,同一般的矛盾法则一样,它们不是平衡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一个处于控制地位,影响或规定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变化。当前,企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科技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历史,认为科技生产力及其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生产力形成、发展及其上升到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在诸多条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形态条件。科技生产力发展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形态、阶段,其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规定,本质上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研究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一科学论断,已被大机器生产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今天学习这一光辉思想,就是要结合现代生产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考察其在现代条件下的体现,阐明科学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对于深入理解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与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现在,科学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它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和强大的推动力量。为了说明科学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应考察其对生产力各要素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是单个动力,而是合动力。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即生产力内在要素的矛盾运动。其次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动力,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作用。没有外在动力,只靠生产力内部动力而发展的生产力,在人世间是不存在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上述诸动力的合力,其中有的是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谓之正动力;有的是阻碍生产力发展,谓之负动力。若干正负动力的组合的结果有二种情形:是正动力或是负动力,前者促使生产力向前发展,后者使生产力停滞或倒退。我们要努力争取前者而防止后者。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6.
金建 《经济纵横》1992,(6):9-12
<正> 从全球的角度看,信息生产力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已受到普遍重视,在个别发达国家,发展信息生产力已大见成效.组成生产力系统的因素经过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前进的过程.发展到现代,生产力已成为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巨大的复杂系统.一、信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1)信息使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是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由于以信息为作用对象的自动控制机器体系正逐步代替传统的大机器体系,使劳动工具  相似文献   

7.
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都是一般生产力的范畴。个人生产力是一般生产力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然而,个人生产力亦是有特定结构的系统,该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信息、劳动对象。个人生产力系统诸要素运动形成物流和信息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事实表明,个人生产力诸要素具有同质性和成比例性,才能实现最佳系统结构,产生最优系统功能。个人生产力,主体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其自然属性是劳动者智慧和生产能力的物质根源性,社会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劳动者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矛盾运动。个人生产力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主要功能在于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它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元动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是“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①这里的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可见生产力作为人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物质力量,是由人的因素即主体生产力,对象性因素即客体生产力和以工具为核心的手段性因素即中介生产力这三大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自身的发展。 主体生产力作为生产系统中人的因素,包括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人的需要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内在驱动力;人的能力又由体力智力两部分构成,其中人的智力主要是来自于科学的思维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武装。因此,主体生产力应该是物质和精神高度结合的统一体。当人们在需要动因的驱使下(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凭借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再利用由自己创造的劳动手段即中介生产力,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客体生产力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智慧生产力"理论,揭示了当今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对马克思的科学预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无比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的"智慧生产力"理论是伟大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科学地指出,全面充分地发展个人生产及智慧生产力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途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生产力及智慧生产力在生产力这个有机系统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科学理论和技术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尤其是计算机发展非常之快。许多工业已实现了远距离计算机控制,全自动无人现场或用一些机器人来进行生产,这种以计算机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革命性变化,将开辟生产力发展的广阔前景;其意义比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将更为深远。1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以当代科技发展的新变化为依据提出的科学论断。1.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诸因素起倍增作用 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计算机推动了生产力三要素的发展。第一方面,20世纪以来,计算机…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否动摇了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决定地位,在理论界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和劳动者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是互为前提的。无论是科学技术由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是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结合程度。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定义和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刍议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或生产方式下,由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的活动不断随机组合着的具有运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的一种社会共同活动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基础,精神生产活动是关键;人的生产的活动是核心.教育是"生产人"的活动过程。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水平,实际上是其生产力水平的象征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无休止的矛盾运动过程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个复杂的而充满变数的过程,但不论其如何复杂多样,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是其发展的基本动力,而人的需要的发展则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二者相互运动、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变数的过程,但不论其如何复杂多样,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是其发展的基本动力,而人的需要的发展则是发展的直接动力,二者相互运动、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树琮教授编写的《生产力布局学》一书已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生产力布局学是研究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组合关系的科学.本书从生产力布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着眼,从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布局现状出发,较系统地阐述了生产力布局规律和原则,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发展趋势和战  相似文献   

16.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炳奇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并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所谓"第一生产力",我认为不仅仅是讲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所处的位次,...  相似文献   

17.
一、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两种束缚、两种解放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在自己的全部发展过程中经受着两类束缚、两种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次新的、第二次的解放。“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根据对人类社会漫长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而提出来的科学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要靠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二要靠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外部条件和相关因素的配合。各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要受到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外部条件的制约。不是受到这些外部…  相似文献   

18.
丁社教 《生产力研究》2003,37(5):103-104
生产不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的目的在生产者之中 ;生产者正是为了满足社会人自身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和再生产 ,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决定了生产力内容的复杂性 ;在这种连续不断的生产和再生产中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区分了"科学发展"与"非科学发展"两种发展类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科学发展要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积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生产力根本动力与初始动力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与表面成果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前景支撑与现实依托的矛盾。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有效推进要以改进生产关系为前提。改革过程中客观上产生了使生产关系变异的因素,非科学发展就来自于此,其集中表现就是产生了资源劣化配置的"双推动机制",背后即为从资源劣化配置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不从生产关系入手有针对性地扫除障碍,就打不开生产力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已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新时代中,财富、使用价值的大量生产,生产工人的相对减少同时发生,商品价值仍然是由劳动创造,本文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