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经贸     
《时代经贸》2012,(6):7
1、"里约+20"峰会聚焦可持续发展6月13日,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外的里约中心召开,这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被称为"里约+20"峰会,本次峰会于6月13—22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涵盖海洋、  相似文献   

2.
20年前,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把环境与发展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而今绿色经济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战略性提出"以人为本、全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贸     
《时代经贸》2012,(11):7-7
1、“里约+20”峰会聚焦可持续发展 6月13日,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外的里约中心召开,这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  相似文献   

4.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从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内外专家学者也纷纷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就城市领域而言,从定性到定量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都有所涉及,但是在一些相对特殊的城市类型如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还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5.
李桂梅 《经济师》1999,(10):55-56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持续发展本是发展的题中之意。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战略。一般认为,持续发展的思想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提出的。在此之前,在制定政策或计划发展时,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充分考虑过环境;即使考虑,也把环境问题仅仅当作一个污染问题,很少规定它们生物资源的利用要保障环境的适宜性和持续性。大多数国家既缺少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也缺乏政策意愿或可依据的法规、制度或公众的支持。但是70年代…  相似文献   

6.
山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环境会议、经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至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其间20多年来、尽管由于各人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不同.对于持续发展定义侧重点不同.、但是、已逐渐建立起科学的共识、认为人类活动强加于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了非持续性,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井把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我国根据环发大会精神制定了《中国对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全球到区域不断深入和扩展、各省也把可持续发展提到日程上。就云南省地理环境而言.以山区为主、其…  相似文献   

7.
“低碳化”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哥本哈根大会标志着"低碳化"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化可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等几个层次的内容,而低碳城市是低碳化的载体。我国由"高碳化"向"低碳化"的转型势在必行,应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低碳化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以1992年联合会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为标志,人类已跨出理论探讨的范畴,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目标。衡量可持续发展有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主要指标,这三方面缺一不可。虽然可持续性这个概念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出,现已成为一个综合、多维的概念,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发展学等学科中,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现了各种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行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建设的设想,并在"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设立了两个全国性的"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来已久,从人类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到当代对全球环境状况变化的分析与反思,都不断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1994年3月,我国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  相似文献   

11.
胡杨  刘国花 《当代经济》2009,(21):60-61
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避免或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避免或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从工业化的内涵阐述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以绿色化保障工业化需要建立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12.
里约+20峰会上,虽然各利益相关方在大会任务、主题、目标等方面具有共识,但各方在两大议题的一些具体立场上仍存在差异。大会成果文件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其  相似文献   

13.
王琴英 《经济论坛》2007,(24):12-13,2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概念已被广泛地接受.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寻求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欲望,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变成了思考环境、发展和经济三者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总要给后人留下些什么。6万多参与者,包括近2万名会议代表、4000多位记者、100多位各国领导人云集南非约翰内斯堡共商人类可持续发展大计,这一迄今为止联合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首脑会议给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总体印象?尽管这次大会议程繁杂,但如果跳出大会本身,我们会发现,在这次大会上“采取实际行动”成为关键,美国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则倍受关注。旧有模式不灵了“旧有模式不灵了”是大会的一条重要共识。这一共识表明人类发展道路将发生深刻的变革。美国的发展模式曾一度被很多人奉为楷模。确实,19世纪后半…  相似文献   

15.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企业增长、企业发展、企业成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联系,并对已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新定义与内涵解析。  相似文献   

16.
高殿军 《技术经济》2001,20(2):40-43
0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自 1992年 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 1世纪议程》等文件后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环发大会倡议 ,于 1994年 3月发表了《中国 2 1世纪议程———中国 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白皮书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 ,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并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本文就矿区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谈一些个人的看法。1、矿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7.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8,18(3):30-35
1可持续发展分析的一个框架自1992年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但至今学术界对其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人们在广泛引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报告所作定义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许多批评。如缺乏长期利益和短期效益的协调、缺乏宏观方法与微观组织活动的协调、缺乏对经济福利公平分配和消费模式的反映等。可持续发展面对的是“环境”与“发展”的所有问题,有人建议应将这些问题按空间尺度、影响的持久性和大小、可逆转性、可度量性、原因的本质、政治背景以及公众关注的情况等、进…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9)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到70年代,主要研究煤炭城市的选址布局和建设分类;80到90年代中后期,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环境治理的研究;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探讨经济转型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关注于生态文明与城市创新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孙文亮 《经济师》1999,(9):21-2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的最新认识。它是追求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各系统要素整体发展的崭新文明观,现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邓小平没有明确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但其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真研究和探求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指导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作为国际战略家,以高度的责任感,考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着重于考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层面上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得出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有赖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建立;然后从生态税征收原则"谁污染,谁付费"分析得出对每一位公民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解决办法;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的设想:教育目标、经费来源、具体措施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