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瞩目“长三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贸导刊》2004,(12):50-51
为促进我国沿海三大都市经济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现状进行了调研,拟在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取得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市场》2007,(1):64-65
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上海(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环渤海都市经济圈初步成型,可以预见都市经济圈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加快上海(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对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并增强其服务全国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比拼三大都市经济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最大的都市经济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京津唐都市经济圈的政治文化角色作用仍然是其它经济圈所不可替代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加工制造能力是其传统的长项;而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对外开放前沿地位仍是其制度创新的源泉。据统计,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塘经济区,以及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三个城市群总人口只占全国的7.53%,土地只占1.24%,但GDP却占到30%,利用外资额更是高达73%。三个经济圈三足鼎立,优势各显,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贸导刊》2004,(13):46-47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三个地区。2003年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一、三大都市经济圈总量约占全国的1/3,长江三角洲总量最大、单位国土面积产出最  相似文献   

5.
梯度理论及其在中国西部开发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释梯度理论主要论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分析了梯度推移理论对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意义;提出在中国西部地区实施梯度推移战略,重点是培育三大都市经济圈及加强相应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实现东西经济一体化;通过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培育形成中国的陇海——兰新大都市圈、长江沿线都市经济圈、“泛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最终形成全国一体化的、完整的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山东省着力打造济南都市经济圈。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因素制约了该经济圈的建设。本文立足于济南市及周边城市实际,深入分析制约都市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蔡鑫 《商场现代化》2006,(9Z):350-351
建立在分析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迁移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建立“大都市带经济圈”是适合的选择,并提出了应当着重发展的几大“都市带经济圈”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商》2004,(3):50-51
由于三大都市经济圈形成的先后次序不同,这就决定了以京津冀为中心的京三角地区发展空间更大。目前从政府层面、研究层面到企业层面,推动京津冀北地区经济联合起飞的一系列思路和规划举措正陆续出台。  相似文献   

9.
刘璇 《商》2014,(10):187-18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沿海区域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最大的三个都市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并在辐射带动国内相关区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均衡。本文旨在研究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内部关联关系的差异性,寻找促进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中西部几个非均衡发展的地区自组成经济圈,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泛珠三角”从提高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通过整合区域化经济、行政两种资源,增强经济圈的自组能力,提高经济圈整体国际竞争力。其中涵盖了整合的理由、整合的综合模型以及整合的几种形态等。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小城镇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2年,建制镇数量达到20601个,镇区人口达到1.6亿,占城镇总人口的32%。小城镇发展,带动了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就业的相对集中。据统计,建制镇的乡镇企业约占到乡镇企业总数的40%,吸纳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超过转移总量的1/4。各地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强,人口规模大的重点镇。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有357个,最高的东莞虎门镇已达到19.4亿元。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沿海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内陆的湘鄂赣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地区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群,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生活圈,这些发展成果都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经济发展,鼓励城市建设,打造具有一方特色的现代化都市经济圈,围绕这些都市圈开展经济建设,以期利用都市圈的核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进而使我国城镇化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珠三角作为我国南方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12年末,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达83.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己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成为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珠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协同的过程,涉及到发展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钱小莉 《消费导刊》2009,(22):25-25
泰州市紧密围绕国家改革的方针政策,推行小城镇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从代表性地区或者镇的发展中提炼出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并具体介绍了目前泰州市小城镇建设模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9)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实现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唯一途径。在我国农村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地建设小城镇,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正确道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本文旨在分析东营市东营区xx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释梯度理论主要论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分析了梯度推移理论对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意义;提出在中国西部地区实施梯度推移战略,重点是培育三大都市经济圈及加强相应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实现东西经济一体化;通过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培育形成中国的陇海--兰新大都市圈、长江沿线都市经济圈、"泛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最终形成全国一体化的、完整的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现在这种主导型区域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从而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应以城市为发展重点,推进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强调的是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在农村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小城镇确实是"大战略",但在城市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小城镇的战略意义已处于次要的地位.必须通过城市经济中心的幅射功能,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区域城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经济圈.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经济技术基础比较差,尚没有能力构建城市经济圈,有的本身就处于大城市经济圈辐射的空间范围.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应打破行政界限,我们应顺其自然地实行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蔡鑫 《商场现代化》2006,(26):350-351
建立在分析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迁移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建立“大都市带经济圈”是适合的选择,并提出了应当着重发展的几大“都市带经济圈”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让老年人分享发展成果———山东省章丘市发展老年事业调查□刘书鹤章丘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济南市。全市22个乡(镇)、906个行政村。1995年全市总人口96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2%。近十多年来,该市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9.
都市经济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区域金融合作的良好支撑。本文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都市经济圈金融合作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都市经济圈金融合作的基础,并通过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完善两条路径对金融合作产生影响,但其影响机制不同:前者的提高对金融合作主要产生极化效应,而后者主要产生扩散效应。对此,需要统筹兼顾金融合作的两种效应,搭建良好的金融合作平台,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金融合作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20.
按照小城镇的定义和分类,小城镇应属于行政建制“镇”或“乡”的镇区部分,而旅游型小城镇则应属于专业镇。运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进行资源优势分析和形象替代分析,可对旅游小城镇进行形象定位,以促进我国旅游型小城镇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