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概而言之,就是三句话: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第一句话讲的是选好班子与带头人;第二句说的是阵地建设;第三句强调集体经济与农民“口袋”问题。可见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环节,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相似文献   

2.
王淑芬 《唐山经济》2006,(10):45-4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育成有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民整体素质情况分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新农民的培育.像江苏海门,几年来在打造新农民队伍的工程上,下足力气,用足功夫.每年培训农民近30万人次,抓教育、搞宣传、发资料、重辅导、树典型、多引导,充分利用会议、电视、广播、夜校,横幅、黑板报,多渠道人手,多方面合力,多层次推动,农民思想解放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农民的文化基础提到了新的水平、农民的技术水准有了新的进步,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07年底,海门已成为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情省力》2006,(5):30-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于“三农”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当代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建设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我市共有乡村人口520.6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67.8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3%左右。农村劳动力28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40万人,占49.7%。从事第二产业的89.5万人,占31.7%。从事第三产业的525万人,占18.6%。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部署,极大地调动和激励了全国各行各业支持“三农”的热情和行动,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群众最为热情的欢迎和拥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拉开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各省、市、县乃至乡镇都制定了抓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看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和借鉴来自国外有益的经验将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韩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自主意识,激发和提高农民的原创力,这是新农村成功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姬永莲 《发展》2007,(4):51-5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培育新农民.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基层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河南省新安县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安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党曾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运用这一概念,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赋予它新的思路,新的标准,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然而结合目前我市的“三农”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既有“农业”问题,又有“农村”问题,关键则是“农民”问题。解决好农民问题,其它问题不能说迎刃而解,也相应地会一帆风顺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的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农民的情况与此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一、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然而结合目前我市的“三农”发展现状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既有“农业”问题,又有“农村”问题,关键则是“农民”问题。解决好农民问题,其它问题不能说迎刃而解,也相应地会一帆风顺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的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农民与此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当然离不开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是农村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文章从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对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八个“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首次并列提出“五个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从八个具体的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任何一场人类社会发展的变革,都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为了谁,依靠谁。认识清楚这两个问题,是保证变革正确方向,变革成功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的历史阶段,我国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集中反映了中央对“三农”工作新的形势判断、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资源和抓手,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当前一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培育真有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的必选路径。受传统文化和历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明显的缺失,成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应从发展、教育、实践、尊重几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培育农民公民意识,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刘廉 《发展》2007,(1):69-70
市场是决定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当今社会,谁争得市场,谁就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欠发达地区要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首先必须培育和全面启动城乡市场,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三农"经济的发展.培育和启动市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市场预测、调研、分析体系,及时获取多方面的供求、产销信息;二是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提供货真价实、优质高效、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等,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三是以市场容量确定投资方向、指导生产、调控经营规模,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