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金升 《上海房地》2012,(11):50-52
土地一级开发,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供应计划,储备计划的要求.制定土地开发计划,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和土地开发计划的时序和空间安排,统一组织实施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土地开发过程。本文主要厘定如下几个问题:第一,选择土地一级开发单位是否必须招标;第二,如果选择招标,是采用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第三,如果选择招标,是否必须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  相似文献   

2.
实行土地供应公示制度,推进土地招标拍卖工作,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市自1990年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以来,经市审批累计出让土地1662宗,面积4320.6公顷,综合价金68.5亿元。经营性用地实行了有偿使用,招标、拍卖的达到17%,部分区县达到80%-90%,地改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土地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炒卖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囤积土地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市政府于2000年7月19日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招标,拍卖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大招标、拍卖力度,对土地供应进行公示,以提高工作透明度,为落实市政府决定精神,我局将从五月一日起实行土地供应公示制度,全面推进土地招标、拍卖为此应搞好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勾地”制度的引入 1、“勾地”制度的提出 2006年1月,国土资源部起草拟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规范》)中首次提出“勾地”制度。所谓“勾地”制度是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定期向公众发布一份可供出让土地的清单,“单位和个人对具体宗地有使用意向的,可以提出勾地申请,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为其承诺的土地价格和条件可以接受的,应当及时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该宗地。提出勾地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参加该宗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且报价不得低于其承诺的土地价格”。按照这一规定,政府启动“勾地”制度后,对于出价未达到政府评估价格的土地,政府可选择不出让,由此开发商“勾地”失败。相反,开发商一旦“勾地”成功,随之进入“招拍挂”阶段,“提出勾地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参加该宗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且报价不得低于其承诺的土地价格”。如有人竞价,则价高者得:而一旦无人竞价,则开发商以其承诺的土地价格取得该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4.
《国土经济》2011,(11):13-13
日前,河南省出台《河南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信用管理细则》,着力提高土地整治从业单位诚信度和执业水平,努力打造惠民精品工程。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文件对该省从业单位的信用评价划分为六个等级。此外,该文件分别从测绘、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工程审核六方面入手。其中,在招标代理方面明确规定,凡是发现存在非法操纵招投标,隐瞒、谎报、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开始,凡是经营性土地的出让都要纳入《上海市土地交易系统》,实施土地招标全过程的8个环节全部通过计算机系统即时临控,从招标用地计划的落实、招标地块的确定,到编制并审核招标件,到统一发布土地使用权招标公告,到发放招标件、现场踏勘答疑,到申报、核准评标委员会和出让底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行土地供应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开展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的省份超过了90%,已有1435个市(县)实行了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2002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相似文献   

7.
楼市讯息     
《楼市》2004,(4)
政策国土资源部:土地使用权遗留问题限期清完据《北京日报》国土资源部将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执法监察,监察范围为2004年1月1日后各类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情况,对2003年执法监察中发现但尚未处理的违规操作和违纪违法出让经营性土地问题,也要纠正和查处。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在2004年8月31日前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完毕。  相似文献   

8.
在基本建设工程实行招标投标的过程中,对招标单位来说.标底的准确性对招标的成败攸关重要。因为,标底过低,投标单位无法承包:标底过高会失去招标的意义。,我们认为.为了防止“低价抢标”和比选时“抬价中标”.审计机关应对国家投资的大型建设项目的标底进行招标前审计。  相似文献   

9.
一、有标底招标法的局限性 有标底法招标,就是项目在招标前,先委托招标单位或设计单位根据设计图纸、设计部门编写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行业预算定额,计算一个项目施工预算价,然后在评标时,以此价为标底,对各投标商的报价进行打分,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议标等方式中的某种形式,来选择施工企业的一种招标方法。标底法招标最常见的有合理报价法和综合标底报价法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以下简称11号令)颁布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土地出让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首先是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利于土地资源经济价值和政府收益的公正体现,为政府筹集了比协议出让土地更多的资金;其次,招标拍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城镇土地的经营管理,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制度。廊坊市对经营性用地实行公开招标拍卖。  相似文献   

12.
建筑工程招标,是建设单位以标底为尺度,择优选择施工、设计单位的一种发包方式;投标是施工企业以投标报价的形式争取获得工程任务的一种承揽方法。其实质是招标单位对建设工程事先公布条件和要求,投标单位参加竞争,招标单位按照规定程序选择中标单位的行为。在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广泛采用招标、投标方式可以避免以下几种弊端:一、避免有的建设项目以虚报建设条件或隐瞒实际工作量的手段列入国家建设计划。而这种项目一经批准,一方面要求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又迫使国家不得不对此项目进行追加投资,形成一种“钓鱼”工作,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是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价值的最佳方式和今后供应土地的主渠道,通过加强土地交易市场职能可以有力地推进国有土地招标拍卖。回顾我区国有土地招标拍卖工作半年多进展情况,要推进这项工作,还需要从观念上和整体利益上加大工作。  相似文献   

14.
试论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中地价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日益得到体现,土地市场逐步规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开展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的省份超过了90%,已有1435个市(县)实行了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15个省(区、市)明确规定出让经营性用地必须招标拍卖。国家正是在吸收上述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土地供应制度的重大变革的。2002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11号令),明确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凡商业、旅…  相似文献   

15.
《重庆国土资源》2004,(6):41-41
最近,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审计署四部门联合对我市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工作高度重视。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等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件。为加快推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市政府于2001年5月对原《上海市土地出让办法》(1996年)进行了修改,规定从2001年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六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土地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各地市土地招标、挂牌进行得如火如茶,拍卖的锤声此起彼伏,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积极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如此汹涌澎湃的市场化浪潮却没有在工业用地出让领域激起几丝波澜,协议出让依然是工业用地有偿使用的普遍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保证金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从主管部门和集中代理机构、招标代理单位三个角度提出了招标代理单位提高保证金管理的措施,以共同创建公平、有序、阳光的招标环境,创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市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目的在于对业主和承包商在招投标后的合同谈判机理进行研究。对于经过招标的合同谈判,招标活动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公开招标,第二种情况为邀请招标。对公开招标,本文指出了垄断性围标对于业主的风险,并且将存在寡头及多头竞争的公开招标并入邀请招标进行研究。在邀请招标情况下,假设业主根据各方报价和技术标得分,选定某一家单位作为合同谈判对象。对在各种信息对称、不对称情况下,对于双方的序贯博弈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明确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必须在完全付清土地款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不得进行按比例分期发放。也就是说,开发商须一次付清土地出让金而不能进行土地“分期付款”。这无疑是提高了开发商进入土地市场的门槛,本文从土地政策参与调控及其影响出发,对新规的利与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解决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