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振华 《特区经济》2009,(2):296-297
产业集群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扩散、企业合作、创新人才的聚集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我国许多区域已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但存在的集群以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产业聚集基地的创新体系不健全,各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等问题;文章针对性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文章从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出发,从3个层次具体探讨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的路径,最后提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应该解决的相关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区域位于上海经济圈中的幔带区域,具有幔带区域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特征,该区域的工业经济结构表现为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形式,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将极大地促进该区域的交通网络集成;城乡结合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网络集成;全面提高杭州湾区域产业集群整体水平;推进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创新,加快杭州湾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工业化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而产业集群发展则依赖于集群的创新发展水平。因此,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取得集群竞争优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安徽省为例,在分析近年安徽省工业化进程和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产业集群创新与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协同关系,并依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体系得出产业集群创新推动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郭强 《北方经济》2012,(16):75-77
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中,既面临着由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决定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的分析总结,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产业集中可形成集聚效应,使企业成本节约、促进行业互补和推动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和创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嘉兴现有集群产业,推动建设嘉兴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嘉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区域创新,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区域创新,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发展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2011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20多年实践与经验总结基础上,启动实施了"一个行动,两项工程",即"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其中,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内涵、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探索与实践,在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中引起了高度重视与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9.
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向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有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区域创新体系对产业集群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梳理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并以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应用案例研究,据此构建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Padmore和Gihson(1998)提出的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3要素模型,即GEM模型.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从政府支持、孵化器建设、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习创新、集群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七个方面阐述了武汉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政策亮点。剖析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合作效率低下、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创新能力偏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密不可分,产业集群可以优化高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和提高高新区影响力与竞争力;高新区的发展又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南宁高新区面临着产业集群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和有效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产业集群建设应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扩大集群范围与效应;完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区域创新网络功能;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13.
集群战略日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中产业集群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在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火炬特色基地中产业集群集聚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佛山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佛山市是广东省内形成产业集群较早、发展较快、特色比较显著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大小不等的特色产业集群32个。一是产业集群以内源型经济为主,形成了内源型模式,民营经挤在集群内高速生长,从而加快了产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二是专业镇集群突破了一、二、三次产业划分的框架,集群内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得到协调发展,从而驱动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崛起;三是产业集群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延长了产业链;四是配套组合、协调发展已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展形式;五是建立了以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体制的创新推进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集群经济逐步向高端产业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新区》2012,(3):38-39
为落实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国科发火[2011]259号),组织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集群建设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原则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以科技资源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商业模式和创新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产业集聚中来,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体系在结构、功能和目标上存在着相关性。明确产业集聚内部创新主体的分工、增加本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整合区域内部经济资源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报告》2007,(56):1-14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国外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要经验有:在利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概况,影响产业集群的几个主要因素,以及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日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积极探索。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分析:(2)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基于产业集群建设、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地方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地方整合:  相似文献   

20.
石璐珊  贾辉 《科技和产业》2020,20(3):108-115
产业集群能提高企业、区域和国家竞争力。当前以产业创新集群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集群正在各地兴起。通过行业融合、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产业创新集群促进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紧密互动而加速创新。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是当前少数几个涉及学科最多的产业之一。以医疗器械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集群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要义出发,挑选宁波地区的医疗器械行业,测算其行业集中度和产业集群效应,提出提升医疗器械行业集群度,激发产业创新集群活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