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徐婷 《东南置业》2004,(78):38-40
他是一个高调时代中的低调前行者,但他又是一个思想张扬的设计先觉者;他是一个雄心勃发的领导者,但他又是一个谦逊实在的探索者;他随和,但却又较真;他不轻言成败,他努力找寻着理性与感性的最佳设计组合……这个聚合了诸多特征于一身的人,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带领“嘉博筑业”这个企业团队大踏步前进。他,就是李日强。昨天的李日强,这位当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热血青年,带着满腔抱负,以他对建筑设计业的绝对忠诚,风雨兼程的走过了在建筑设计界打拼的十八年。今天的李日强,终于用他的努力构架了“嘉博筑业”企业团队,以“为业者着想,为时代留鉴”为企业理念,在业界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也属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的亮丽天空。  相似文献   

2.
在企业员工的眼里,他是“有情的领导、无情的管理”;是“有锐气、有魄力和值得信赖的企业领导”。而他自己却说:“我不是企业家,地位不是董事长和总经理,我只是一个企业工作者,现在是一个三星级服务员,以后要成为五星级服务员;”  相似文献   

3.
宇琦 《经营者》2006,(16):62-63
任何人,如果他“很乐意裁员”,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做企业的领导;反之,如果他“不敢裁员”,他也不够格做一个企业领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这是朱镕基同志对尹明善的评价。今年两会后的第一时间.本刊记者在北京华润饭店独家采访了尹明善,他给记者的感觉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又勤快又能干的慈祥的好老头”。  相似文献   

5.
“陈光标是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是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是一个让家乡骄傲的人。我作为他的老师也倍感自豪”  相似文献   

6.
杨柳  梁海松 《英才》2006,(8):98-101
在他看来,处于改革阶段的公司CEO就像是“在一个鱼缸里工作”。“你的每一个变化,你说的每一句话,所有人都能看见……我不会给自己犯错误的机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科技》2011,(8):41-41
一个管理人员深信集体工作:他把自己看作是他那个团体的“第一号”,有意地将他的部分责任分给他的团体成员。另一个管理人员则喜欢发命令,对职工的要求首先是纪律。当然一个企业常常规定了他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原则,这是要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有统一的管理风格。  相似文献   

8.
关于施工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税收筹划”又称“合理避税”.来源于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时参与此案的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对税收筹划作了这样的表述“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减轻企业税赋也成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李平  李欣 《新前程》2006,(5):66-67
新经理不能摆平手下的兵 赵强是亿通公司技术支持部新来的负责人,虽然技术上他拿得起放得下,但他手下几个兵,他总感觉不能“摆平”。 就说张超吧,那基本是一个“二老板”,仿佛技术支持部就数他最“大”,他经常对部门内其他同事吆五喝六的,不管别人请不请教他,他常常是主动对同事的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大家还比较喜欢他的热心肠,但有时,他的那张嘴也是惹人讨厌,想到啥就说啥,一点不顾及同事面子。他甚至不把赵强这个经理放在眼里。  相似文献   

10.
《英才》2006,(7):56-57
在采访中,兰世立主动提起不久前一家媒体做的一篇报道。他对此篇文章中关于他兄弟之情的报道很是不满,认为有诸多失实的地方,并且把他刻画成一个“为富不仁”、“六亲不认”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跳蚤和人     
李文武 《企业家信息》2012,(11):106-106
有一天.一只小小的跳蚤在一个人身上跳上跳下,不断地叮咬他,弄得他极其难受。他一把抓住跳蚤,问它:“你是谁?怎么在我身上四处叮咬,使我到处搔痒?”跳蚤说:“请饶恕我.千万别捏死我!我们一直就是这样的活着,虽然不断地骚扰人们,但决不会去千更大的坏事。”那人笑着说:“罪恶不论大小,只要祸及别人。就决不能留情。所以一定要捏死你...  相似文献   

12.
“奥康五到十年后,要去并购欧洲企业。”这是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三年前当着全体员工的面立下的目标。当2008年1月8日,奥康与意大利VALLEVERDE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时,他的目标提前实现了。不了解王振滔的人会认为他很高调,喜欢抛头露面,因为他在媒体的“曝光率”非常高,但真正了解他的人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企业家,正如他的企业广告语:“梦想是走出来的”,王振滔从一个卖鞋出身的鞋匠能成为今天的中国鞋王,正是靠着这种脚踏实地精神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一个单个的企业整合成了一个产业:一个单个的产业彻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因此,台塑成了台湾企业的典范,其创始人王永庆被称为“管理之神”。那么,王永庆的核心秘诀是什么?在他以九十高龄卸任前后,他又如何“安排”台塑的未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最优秀的公司领导,不是一个只知道出现问题才去解决的“医生”,而是一个提前防范可能出现问题的“先知者”。因此。他必须成为这个公司的管理大师。  相似文献   

15.
华旗资讯总裁冯军以“爱国者”而驰名中外。爱国者不仅仅是他公司的一个品牌标识,更是他本人的一个生动写照。从“实业爱国”到“品牌爱国”再到“知识产权爱国”,冯军一直坚持着把个人、企业和民族、国家结合在一起,也在观念升级中带领企业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6.
不和尚撞钟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相似文献   

17.
不和尚撞钟     
《乡镇企业科技》2009,(14):62-62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小企业主,30岁左右,原先在内地城市一个国营企业工作,两年后他辞职来到深圳创业。一是,他觉得国企虽然比较稳定,但他是一个喜欢做点事情的人,不太想按部就班在国企里“熬”升职;二是,他深深感到,在他那个城市几乎没有创业机会,因为当地的大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靠政府在吃饭,  相似文献   

19.
朱雪尘 《英才》2004,(12):68-70
盗跖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江洋大盗,他曾经对他的“小弟”们说过一句话,后来被记录在《庄子》之中。他说:“何适而无有道邪?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20.
虞立琪 《中国企业家》2009,346(17):88-92
“运转一个60亿的公司跟一个十几亿的公司完全不一样。”丁世忠说。这位年近不惑的安踏创始人,带领“晋江系老大”升级转型的道路才刚开始,他在努力把握变革,突破与企业稳定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