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与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客站周边往往成为聚集商业、服务业、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区域,在拉动城市经济、重塑城市格局、高效利用土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供给侧为新型城镇化、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持高铁建设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铁路站区综合开发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文章以铁路站区TOD上盖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现阶段铁路站区综合开发的支持政策、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我国铁路站区TOD开发进展缓慢的成因,提出加快推进铁路站区综合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时期,而铁路网络的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布局具有明显影响。以兰西城市群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城市综合发展质量,运用改进型引力模型计算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输模式下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并绘制空间联系强度图。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比较铁路和高速公路2种交通方式下城市网络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内经济发展过于集中,与高速公路相比,铁路主导下的城市间联系强度、点出度、点入度变化明显,铁路建设对城市群凝聚子群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带动了城市群铁路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加速了城市群的发展进程。从城市群铁路客流变化情况与普速铁路和动车组客流变化情况2个方面,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等7大主要城市群的总体铁路客流变化;从各城市群客流增速特征、各城市群客流特征和各城市群公铁客流比较等方面,分析各主要城市群的铁路客流特征,提出城市群铁路客流应对措施,有助于铁路网规划建设和铁路运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铁路投融资的实施,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得到了普遍重视,但铁路公司主导的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仍存在落地困难的情况。在分析高铁站区综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其实施难点及相关问题,并结合沿江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实践研究,提出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破题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市域铁路发展需求不断增加,科学制定市域铁路线路规划,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市域铁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市域铁路线路规划影响因素及结构模式选择的基础上,综合线路选择模型与线网规划模型的特点,建立市域铁路线路规划两阶段联合模型,先通过基于自身建设目标的线路规划模型中所得到较优备选线路集合,再联合基于轨道交通整体网络的线路比选模型的二次筛选,得出一个综合优化的市域铁路线路选择方案。以成德市域铁路线路规划为例,验证线路规划结果,为市域铁路线路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加快  相似文献   

7.
城际铁路是支撑和引导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角度对城市群城际铁路发展条件进行宏观分析相对欠缺,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城市群的城际铁路发展条件,选用合理、可行的判别方法,建立城市群城际铁路发展条件的评判指标体系.对我国20个城市群的城际铁路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得到用于评判我国城市群城际铁路发展条件的关键指标标准,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建设、衔接成网的重要阶段,也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比如,江苏省"十三五"期间新增铁路通车里程约1 449公里,规划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项目46个,涌现出淮安东站、盐城站、南通西站等一大批综合客运枢纽。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投资巨大,县级枢纽需要5亿~10亿元,市级枢纽20亿元以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各地推进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国家和江苏省级都针对综合客运枢纽出台了投资补助政策。  相似文献   

9.
徐友良 《中国储运》2008,(7):112-113
作为一种新型运载工具,集装箱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的集装箱运输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铁路集装箱场站作为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它的建设将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建国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国家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实现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及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整体思路,在继续提升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培育若干新的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铁路春运民工流产生的原因及流量的分析,提出解决春运问题需要从提高运输能力和创造和谐社会这两个层面上着手。首先要加大投入实现铁路跨越式扩能发展战略,构筑全方位的铁路运输网络。同时要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工逐渐转变为市民,以从根本上促进春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铁路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对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市域客运铁路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新模式,符合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利于转变铁路发展方式、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推进市域客运铁路建设必须重视与城市规划配套,科学合理选择线网构架,加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发展市郊铁路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我国发展市郊铁路的机遇,以及国家铁路参与城市市郊铁路建设所具有的优势,鉴于铁路部分枢纽干线和城区支线具有的富余能力,国家铁路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是可行的。国家铁路应抓住机遇,参与到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来。  相似文献   

15.
铁路重载运输是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国外铁路重载运输经验可供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借鉴.介绍美国、澳大利亚等铁路重载运输国家铁路货运的现状和主要技术特点,结合国外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经验,对我国铁路货运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祁佳 《铁道经济研究》2009,(5):I0001-I0001
百年铁路,铁路百年。铁路一直是我国民本国运的历史象征。国家积贫积弱时代也是铁路不发达和被列强瓜分时代;国家磅礴复兴时代也是铁路高速发展、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时代。回顾中国铁路60年辉煌发展历程,礼赞盛世和谐铁路,展望铁路发展未来,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法国、德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以及美国、日本和瑞士等世界发达国家铁路投资政策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当前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国家投资政策.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铁路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中央政府对铁路的投资、建立综合性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基金、为铁路公共服务提供补偿资金、加大地方政府投资、逐步放松铁路货物运价管制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是我国铁路产业链竞争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内在要求.在竞争力理论分析基础上,重点对国家协调能力、铁路工程建造能力、装备制造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投融资能力、国际项目运作能力等六大能力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铁路“硬能力”增长速度高于“软能力”增长速度,需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提出了我国铁路“走出去”战略遵循多元化增长型战略模式,重点拓展亚非拉国家的铁路市场业务,有力推动我国铁路产业链的拓展升级.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存在的关于我国铁路产业发展态势的各种争论。从铁路效益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进行研判。从经济学理论来看,铁路效益存在着二律背反规律、业务增值规律、精益生产规律、技术进步规律、制度创新规律、国家扶持规律等六大规律,认为我国铁路产业处于运输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有着良好的客货运输需求支撑,发展基本面良好。我国铁路需转变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业务,提高增值收益。国家需改变交通运输公共政策,加大对铁路产业的必要投入,由铁道部统筹铁路改革与发展方案,推进我国铁路产业稳妥渐进变革。  相似文献   

20.
欧洲铁路人才培养使用情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欧洲主要国家的铁路背景,对各国铁路人才来源、培养、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促进我国铁路人才培养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