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民生财政.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由建设性财政到建设性公共财政,再到构建民生财政,要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民生财政.解决民生问题,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沐浴民生财政的阳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任栋  夏怡凡  孙怡 《财经科学》2015,(2):111-120
本文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民生满意度指数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并以四川民生满意度指数调查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四川省民生满意度指数分析体系的构建以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四川省民生满意度指数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民生满意度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暖 《时代经贸》2011,(2):204-205
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就如何加强财政管理,发挥财政职能,打造民生财政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民生问题,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民生财政的终极目标就是关注和改善民生,通过对民生财政的内涵和政策趋势进行研究,可以从制度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与民生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本文试从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保障和服务民生、促进和谐发展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中央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也是给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赋予新的艰巨任务。在改善民生的若干问题中,劳动保障部门肩负着最基础、最实质的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我国政府近年来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方针。环境保护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环境保护为了人民,环境保护依靠人民”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以解决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为首要工作,以公众健康的标准来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强化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民生问题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真正实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和服务人民群众,回答人民群众的思想诉求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边境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善于对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望闻问切”,选择符合人民群众实际需要、能为人民群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民生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价值。中国梦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中国梦最终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落实到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老百姓是天、是地,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民生建设,随时随地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中国梦,"民生"二字不能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梦、人民梦的实现之路还很漫长,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深化民生建设,从而能更好地实现圆梦中国。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障民生,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为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证。作为审计机关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实点,加大对民生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民生专项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每一项工作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确保人民赋予的检察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入手,展现GDP增长与民生和谐的矛盾之处,通过剖析民生问题在经济学、社会学中的意义和地位,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增长只能作为人民生活幸福的手段;通过对民生内涵的分析,构建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并指出中国民生指数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示器,是检查以人为本,监测民安、民生、民富状况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为百姓谋幸福,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新时期,更要扎实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各项工作。要"思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使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普遍提升,努力建设幸福惠东。  相似文献   

15.
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改善民生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内生动力的形成。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初次分配不合理,二次分配没有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三次分配机制尚未形成,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整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整二次分配,完善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三次分配,构建慈善文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民生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民生概念,对于做好民生工作,解决民生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狭义的民生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广义的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民生概念的内容包括生存的民生、发展的民生和全面发展的民生。民生概念的三方面内容是一个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格外突出的时代条件下,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当做执政的第一信号,是我们党求真务实的生动体现。将改善民生、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目标用“五有”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不仅果断地转移到民生领域,而且具有了明确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将“和谐与民生”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昭示着我党立党为公、政府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中山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把继续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列为未来工作重心,为构建和谐中山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参考当前民生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结合吉林省发展状况,构建了分为4个领域12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集吉林省1996-2010年的相关数据,经无量纲化处理和指数分析,对吉林省民生发展情况进行剖析,发现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总书记提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个可以简称为民生建设"五个有所"的政治智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为民理念.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拟探讨我国民生建设"五个有所"的历史继承性,分析"五个有所"的内涵及意义,并且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寻求现实问题的对策.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