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问题一直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争论不断,数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再次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梳理从传统劳动到数字劳动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相关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标准:生产一般下的生产劳动、资本运动总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下的生产劳动。数字平台所涉及的数字劳动大都属于非生产性劳动,平台资本通过“广告费”“中介费”以及利息分红等数字垄断租金的形式实现对全社会剩余价值的分割,其真正来源主要依赖于新价值的再分配过程而非生产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这就决定了数字平台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应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基础设施平台。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主要有:1.全社会劳动者劳动的剩余劳动;2.知识的积累和创新;3.生产力的系统效应等.剩余价值分配的流向主要有:1.物质资本所有者凭借物资生产要素获得剩余价值索取权;2.经营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3.劳动者凭借劳动力的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4.部分剩余价值被剥削、被侵占、被流失.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直接生产过程的统一.流通过程准备好直接生产过程的一切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劳动力、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直接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在生产中,表面上是资本家使用工人的劳动力,实际上是使用工人的活劳动,资本家取得了活劳动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生产资料是资本家的.所以,产品是资本家的.在财产方面,工人一无所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资本家扣回预付给工人的工资,获得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适度的金融化因其有利于资本形成而具有引致增长的效应.过度金融化,不仅会改变职能资本在剩余价值分割中的地位,使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将其利润的更大比例让渡给金融资本,还会导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因利润率不断趋于下降而将资本转向金融领域而加剧金融化.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因利润率不断趋于下降会不断压低劳动者工资而减少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加剧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加剧剩余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金融化通过消费信贷等将劳动者收入纳入金融体系,直接剥夺了劳动者的收入,加剧了收入差距.全球金融化体系加剧了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形成了系统的引致贫困效应.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发展中,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目的,这种生产目的性质,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如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生产目的就是榨取地租;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但不直接占有劳动力,生产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每种生产目的的实现,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经济利益的根本所在。我们知道,马克思列宁通过对剩余价值和高额垄断利润产生过程的揭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由于这种生产目的的不断实现,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所经营的企业不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本身只有在为资本创造利润或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才是生产的。如果工人不创造这种东西,他的劳动就是非生产的。”(《马恩全集》第二十六卷二分册第624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在一个存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经济中,证明了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会使不同商品的交换价值之比恰好等于它们的价值之比。资本家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目标,和追求商品交换价值的最大化是一致的,交换价值成为资本在行业之间流动的推动力。只有社会分工结构中各行业的劳动者数量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实现供求平衡,此时商品的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规律协调社会生产分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在经济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微观视角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成立,并阐明了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批评马克思转化理论的经济学家不理解或漠视马克思的这个真实的意图。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对于正确分析价值自我扩张、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变量、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要区分一般生产劳动和资本生产劳动。只有在生产中所从事的劳动才是一般生产劳动;资本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剩余价值生产标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绝对标准。  相似文献   

9.
平台企业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市场力量,虽然能够推动数据要素流动助力国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但容易导致资本无序扩张引发“数字剥削”和“数字统治”现象。本文以美团外卖平台为案例,基于一手数据资料深入考察了平台企业数据资本化过程及运动规律,研究发现,平台企业中的数据资本在进入生产环节前必须依次经历数据资源化—数据要素化—数据要素商品化三个特定阶段;数据要素的生产过程仍然是数据资本雇佣劳动并无偿隐蔽占有剩余价值的过程,但该过程有别于传统产业资本,具有了以“网络暴力”完成原始积累和借助数据控制完成一般积累的双重特殊性。数据资本从本质上看属于新型数智化不变资本的范畴,其增值的来源仍然是数字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数据资本作为一种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资本,内部却天然地包含着无序扩张性和边界性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实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在平台经济中的外在表现。对平台企业数据资本本质及运动规律的分析有助于各级政府积极规范平台企业行为,从而积极引导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物质利益关系不同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同资本家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对立的。这样就产生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那就是:工人所提供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资本统治和剥削工人的权力也就越扩大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异化为资本,即异化为异己的敌对力量。  相似文献   

11.
既有文献基于交叉网络效应认为平台经济容易形成高度的垄断,无法解释平台企业激烈竞争的特征性事实。本文通过引入用户注意力因素,提出交叉网络效应的作用基础是用户流量,而非用户数量,并分析用户注意力分配对平台企业市场竞争的作用机制。在基于用户流量的交叉网络效应的作用下,平台经济尽管呈现出规模效应,但仍然是高度可竞争性经济。当用户规模给定时,随着注意力网络效应的增加,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剧,平台企业最优定价和利润水平不断趋向于完全竞争的情形。而当用户规模可以快速增加时,则竞争程度会下降。这些发现能够很好地解释平台经济规模收益和竞争性并存的特征性事实,为完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平衡行政监管和市场竞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来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价值的这一部分,在资本市场中进一步分割为利润、利息和地租等资产性收入。这一观点可以做进一步推理:如果工人自由地选择任意消费品,并且资本家根据最优化行为对所有资产进行投资,并不改变马克思的结论。同时,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行为使得个别资本家总是按照其资本禀赋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例获取剩余价值。因此,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技术可以被纳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内。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用最少的劳动消耗, 取得最多的使用价值经济效果这个概念,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中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借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在生产中预先付出一定数量的资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中所说的经济效果,就不能不是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对他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预付资本小,从资本家看来经济效果就大。预付资本大,经济效果就小。反过来也是一样。用同样大小的预付资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大,经济效果就大,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小,经济效果就小。在资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在提高居民工资的同时有效缓解薪资差距,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将市场势力引入收入分配问题中,基于工企数据和反垄断行政民事诉讼数据和最低工资数据组成的合并样本,构建了“企业-员工”私人议价模型,实证研究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境下的工资决定机制。研究发现,产品与劳动力市场具有“双边市场势力关联”特征,企业可以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调节双边市场势力的分配。在上述环境中,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扩展势力不仅使员工租金分享能力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技能员工间的工资差距。这种市场势力关联引发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具体表现在,产品市场推动的政策改革虽然减弱了企业产品市场势力从而有利于效率提高,但是其引致的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扩展势力的行为却会使员工租金分享能力降低并扩大收入差距。据此,文章认为加强《竞争法》与《劳动保障法》的协同可以达到最优的政策效果,竞争政策也需要建立起“收入分配中性”的执法原则。  相似文献   

15.
工业企业要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必须具备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的要素。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资本论》第二卷)。这段话正说明任何社会形式的生产,都离不开劳动者,只有劳动者才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它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并具有决定性的要素。要劳动就要支付工资,但工资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被歪曲为劳动报酬的形态,造成劳动都有报酬的假象,它体现着资本家为谋取最大限度利润和加强对工人榨取其剩余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的穷人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论》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证是科学的,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力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利用追求最大利润动机的积极作用。劳动者对劳动力和资本家对财产具有同等的权利,要重视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所有权。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应成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取地租,资本主义平台资本则通过对数据和数字劳动的占有与控制获取数字租金.劳动时间是价值增殖的源泉,尽可能多地将劳动者的自由时间转化为数字剩余劳动时间是平台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由数字剩余劳动创造并被平台资本无偿占有的数字租金具有与地租相同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因此,打破平台资本基于时间的经济竞争逻辑、规范平台资本对数字租金的攫取行为是构建开放、安全、健康的平台生态系统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剥削了工人,这表明在马克思看来凡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常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标准如何界定?什么才是真正的剥削行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19.
李松龄 《经济评论》2007,147(5):3-7,14
价值理论不应该是一个比较静态的理论。因为使用价值理论的创新,价值理论能够动态化。价值理论的动态化为剩余价值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上,劳动力的价格与劳动力的价值相一致,不存在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私有制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  相似文献   

20.
将非生产活动纳入基于马克思再生产图示的增长模型的分析表明,劳动力榨取和技术变革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有关,因此是内生的。非生产性劳动被证明具有潜在的矛盾效应:非生产劳动的增加可以挤压利润,减少增长或提高工作强度、提高生产力、促进技术变革,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和增长。经验证据表明,这两种效应在战后的美国经济中均有所体现。马克思的再生产图示也显示出依赖于经典的增长动态,在这一动态中,利润率和储蓄率决定了增长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