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经济纵横》2021,(2):97-104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为我国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打造"新样板"。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基础良好,涉海合作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产业合作互补性较强,海洋经济合作国际化程度高,但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规划、涉海生产要素流动、产业链延伸、社会文化等方面仍存在制约因素。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将重塑发展新动力,呈现海洋经济合作更加密切、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增强、涉海金融服务合作加速、海洋绿色共治协作深入等趋势。未来立足双循环,要以"共建、共治、共享"原则深化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共建涉海"硬件"的互联互通、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科技创新生态网;陆海统筹共治海洋生态环境,健全多元化的协同共治投入渠道,提升全面开放与合作水平;共享海洋公共服务产品,促进"民心相通"。最终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真正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探索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空间发展理论和经济系统协调理论为基础支撑,以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协调模式为研究目标,探索出具有时序和空间特征的海洋经济协调模式,在时序上包括点域、点轴和网络型三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中部、东部以及西部的海洋经济空间区域,并设计出各个区域的海洋产业体系及重点海洋产业,最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衔接的促进手段及方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一国两制”为基本原则,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子目标的10个细化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研究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大湾区9市2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在3个子目标和综合水平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水平总体呈现“引领型突出且较少,中等型较多且比较接近,偏低型不少且个别优势突出,湾区城市群互补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创新发展综合水平高低,将9市2区划分为引领型、中等型和偏低型3种类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特点,可为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一国两制”为基本原则,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子目标的10个细化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研究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大湾区9市2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在3个子目标和综合水平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水平总体呈现“引领型突出且较少,中等型较多且比较接近,偏低型不少且个别优势突出,湾区城市群互补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创新发展综合水平高低,将9市2区划分为引领型、中等型和偏低型3种类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特点,可为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是湾区的核心资源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因海而强、因海而美,蓝色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阐述了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海洋基线调查与评价、打造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建设海洋与海岸带空间信息平台等主要举措,并从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蓝色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提出效果评估方法,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湾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覃剑 《新经济》2023,(4):66-73
构建科学合理、高效协同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重要表征。结合湾区内经济、人口、企业和城市联系分布特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将依托大交通大联通形成纵横联动发展大格局、依托要素流动形成圈层嵌套三大发展带、依托三大极点扩容提质形成三大都市圈、依托战略平台建设塑造新空间增长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进趋势,聚焦建设创新活力发展空间、协调融合发展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空间、开放包容发展空间和共享共治优质空间的目标,应着力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空间发展观,弱化GDP导向强化空间综合价值,弱化行政边界强化功能区引领,弱化分割竞争强化分工合作,弱化空间距离强化响应速度,弱化制度差异强化规则对接。  相似文献   

7.
姚荔  杨潇  杨黎静 《海洋经济》2018,8(6):46-53
香港海洋经济具有明显的载体经济、全球经济和服务业优势特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其发展既有传统的港口运输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也面临发展要素紧张、同大陆经济“两张皮“等问题。香港发展海洋经济应瞄准建设“全球顶尖海洋城市“,重点打造“顶级联系人““顶端产业链““首选目的地“3 个定位。注重涉海金融业和海上贸易物流业两个龙头行业,提升面向内地制造业的海洋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培育实体经济新增长点发挥独特作用,并更加依靠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南海区域贸易来往日益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新时代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南海区域海洋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海洋合作主要有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保、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战略沟通及互信有待提高、海洋经济合作层次不高、缺乏成熟的海洋环保合作机制以及海洋减灾防灾合作动力不足等制约因素。新时代南海区域海洋合作应本着打造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增强海洋合作的战略互信、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和法律机制、深入互利互惠的蓝色经济合作、深化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及共建共享海洋公共服务产品等路径推进海洋合作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9.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如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等.因此,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广东经济、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增长极,物流应该先行,实现物流融合带动城市融合发展,实现物流联动带动产业联动发展,进而为发挥"9+1+1>11"的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明  丘杉  刘毅  钱林霞 《新经济》2014,(10):28-33
一、“三圈一带”海洋经济合作开发内涵和战略目标 “一圈一带”中的“三圈”即“粤港澳海洋绎济合作圈”、“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阁”和“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带”即广东“蓝色经济带”。  相似文献   

11.
推动海洋新旧动能转换能够促进沿海城市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青岛市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引领城市之一,加强青岛市建设全国蓝色领军城市研究能够为全国海洋城市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但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型特征仍比较明显,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各功能区海洋创新链与产业链错位严重,海洋开发空间结构性矛盾突出。青岛市应从提升全国“海洋科学城”地位、建设全国高水平的海洋大科学装置平台、加大创新要素引进力度和启动离岸海洋新兴产业试验区等方面推动全国蓝色领军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郭霞 《商周刊》2013,(24):40-41
2013年11月6日,“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开幕,这是青岛第三次举办论坛聚焦蓝色经济。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相似文献   

13.
制定“蓝色工程”计划 发展海洋产业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开发海洋资源形成的海洋产业群构成了现代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发展壮大海洋产业群。本文研究分析了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提出了我国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议。我国应该尽早安排制定以发展海洋产业为目的的“蓝色工程”计划,在21世纪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界性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提高海洋国际竞争能力。发展海洋产业是把我国海洋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主要任务,也是海洋为经济建设眼务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海洋产业安排角度论证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宏大设想。  相似文献   

14.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重要舞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也是海洋大国之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兴盛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我国具有开发利用海洋的优越条件和战略性需要,应该把海洋开发作为跨世纪治国兴邦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具有方便地进入海洋的区位优势和环境条件,应该成为亲海民族,陆地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客观上需要把海洋作为后备资源基地,世界历史经验证明,疏远海洋的民族必然落后。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制定蓝色工程计划,发展海洋产业群;开发蓝色国主,建设海洋经济带,用20~30年时间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本文纵横论证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标准、条件、指导方针和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海”、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的财政保证机制、加强海洋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益性服务能力和加强国际合诈等多项具体建议措施,多元化推动我国的海洋经济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该课题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深感广东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重要出路在于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加强合作。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扩大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海洋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课题组提出了“三圈一带”海洋经济合作开发的构想。“三圈”是指“粤港澳海洋经济圈”、“粤闽台海洋经济圈”和“粤桂琼海洋经济圈”;“一带”是指“蓝色经济带”。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启动“三圈一带”建设,将广东的海洋开发重心往远推到南海,和兄弟省份合作加快南海资源开发;通过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圈”,充分利用香港进行专项海洋开发的国际融资。我们相信,“三圈一带”构想启动以后,既能解决海洋开发的资金难题,又将丰富包括粤港澳合作在内的区域合作内涵。更重要的是将完善广东海洋经济的外延格局,平衡地区发展,稳步提升广东的海洋竞争能力,提升整体科学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明晰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定位,从经济总量、产业类型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内各市(特区)的优劣势.通过深入剖析城市群内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三大湾区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研究》2011,(12):27-30
本文提出福建要以全面落实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为契机,努力构建“两区三基地”,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和海洋蓝色经济实验区建设跃上新台阶;并从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方面提出今后五到十年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李林  林若兰  许银珊 《经济师》2020,(4):153-155
海岛经济开发与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升。文章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以珠海淇澳岛为视角,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咨询研究等方式,运用SWOT分析法对淇澳岛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建议,致力于促进淇澳岛以及珠海海岛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带动区域相关联动产业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相似文献   

20.
郭露  刘梨进 《技术经济》2022,41(4):166-175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其设立能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事实已被广泛证明。然而,关于其对地区“软实力”-环境等是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评估却鲜有涉及。本文基于珠三角2010-2018年1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地设立作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够降低城市的废气及废水排放,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此结果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湾区建设中,中型规模的城市减污效应最大,而小型规模城市减污效应则较弱。机制分析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创新效应以及结构效应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创新能力及产业结构提升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城市规模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创新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在改善区域城市环境方面具有协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