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而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城乡差距的成因及历史演进。进一步,本文全面系统梳理了农村与城市在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差距的现状。据此,本文提出应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要抓手,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切入点,全面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高度正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这一重大社会现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但依然面临着要素循环存在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居民消费动力偏弱、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两山”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要充分把握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逻辑,明确其路径选择、基础制度、空间格局、动力支撑、核心任务及生态本底要求,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存在诸多现实梗阻,突出表现为城乡贫富差距难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机会均等有待提升。推动农民增收既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助推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可以有效促进生产和改善分配,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应加快畅通要素流转、夯实基础支撑、消弭数字鸿沟、紧密利益联结,为产业振兴注入内生动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共富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共同富裕站在了新的起点,但实现共同富裕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共同富裕新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共同富裕新业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构筑共同富裕新环境。  相似文献   

5.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2010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城乡融合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融合体现了我国为建设统筹城乡和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努力,体现了我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付出的努力,亦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同富裕两个基本维度,分析各省份富裕度与共享度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并探讨制约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东部高—中部与东北居中—西部低”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北京、上海、浙江为东部标杆,湖南与重庆是中西部共同富裕领先省份;富裕与共享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但西部地区仍有50%的省份处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的阶段;创新动能不足、精神富裕度偏低、城乡和区域教育资源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制约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障碍。因此,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协调富裕与共享的关系,通过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盟建设、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与城乡融合机制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以“提低扩中调高”为目标完善就业创业、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以生产生活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促进生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对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共同富裕可从整体富裕、共享富裕、全民富裕及精神富裕四个方面来阐释,因此,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要促进农民农村整体富裕、共享富裕、全民富裕及精神富裕。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中,落实集体所有权通过确保土地权益合理分配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稳定农户承包权通过保障集体权益分配权和保障土地财产收益机制,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对不同维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生推动作用。针对集体经济组织角色定位偏差与能力有限、新增集体成员承包权难以实现及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问题,应通过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与优化管理队伍、创新承包权实现方式及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然而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致使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在系统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探寻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的分析对于促进南北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邹薇  张震霖 《经济学家》2023,(11):120-128
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定位、发展和分配的三大关键考验,其中定位考验以三农边界的动态界定为主,发展考验包括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分配考验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实现机会公平。为应对三大关键考验,我国人口、要素、能源、产业和分配将发生新的结构性变革。具体来看,要以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口结构和要素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开展,以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人口结构三者协同发力深入阐释三农概念的动态定位,以能源结构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的同步进行,以分配结构变革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振 《经济纵横》2023,(1):61-72
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是促进乡村内生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新时代以来,聚焦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关键发展要素,我国深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市场化推进土地要素改革,健全金融、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特别是推动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大量向农村流动,改变了过去要素由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格局,优化了城乡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可概括为盘活、流动、保护、公平四个关键词,盘活即推动更多要素参与市场交易,流动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梗阻,保护即赋权与强化产权强度,公平即推动实现区域要素禀赋均衡。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既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深邃理论内涵。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宏伟目标,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盘活、流动、保护、公平的改革方向,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是中大型城市的发展成果巨大,而且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了制约"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有所认识,对其中出现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解决,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对立所造成农村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文章以城乡差距较大的广东省数据为例,对促进广东省农村发展的内外生要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外部赋能有助于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内外生要素的共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的反贫困工作应将着力点放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且以外部赋能激发内生动力的新内生发展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因此在5年过渡期内应建立以外部赋能为端口,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和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的新内生发展机制,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李实 《经济研究》2021,56(11):4-13
中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不仅是新发展阶段的一个愿景,而且被确立为一个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本文首先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目标。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但不是经济上的平均主义,推进共同富裕不能采取激进的分配方式。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本文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当前的发展基础,认为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面临发展水平不高、收入和财产差距过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偏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挑战。为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速度。最后本文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的建议,应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方面着手,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好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注入新动能。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入手,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提高具有较强影响;当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从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由弱变强,其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门槛特征,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降低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实现国家“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关键要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取DID方法检验大病保险的推行对于医疗负担城乡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该保险总体收敛了居民医疗负担城乡差距,即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更大程度地缓解;大病保险在东部地区和高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地区,其缩小差距效果更显著;作用机制方面,大病保险可通过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与身体健康状况以缩小医疗负担城乡差距。基于此,应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促进公共医疗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倾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谢地  王圣媛 《财经科学》2023,(10):46-60
国有经济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经济保障、是实施按劳分配的主要载体,并通过履行政府公共政策工具职能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阻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而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均离不开国有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经验数据显示,国有经济在消除绝对贫困,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支撑政府调节作用等方面业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但国有经济实际贡献与披露信息不对称也造成民众对国有经济真实价值、作用的某种误解。因此,可以从宏观制度顶层设计、中观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微观企业运营治理等角度探索发展国有经济的优化路径,以促进国有经济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陈健 《经济纵横》2023,(9):14-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支撑的理论优势、发挥好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彰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显著优势和凸显市场经济效能的实践优势。应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治理体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加快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凸显共同富裕导向的市场制度新体系,完善三次分配共促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合力,加快凝聚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共识,拓宽和创新公有制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渠道和路径,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在于发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不平衡发展思想立足于中国不平衡实际的改变,打破平均主义做法,在不平衡的动态发展中追求社会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安定,致力于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对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现阶段徐州农业发展的特征分析,归纳农业发展存在的短板,提出徐州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在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农产品品牌高质量建设、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引入农业、加强农村农业人才培养助力农业现代化、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为其他地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蒋巷村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强村富民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和共产党员模范作用,以“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勤劳创新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坚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统一,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统一。蒋巷村的历史实践证明,要着力在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走出“搞农业不能发家致富”等思想误区,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逐步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