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指引不久之前,竞购美泰克落败的海尔曾表示:“海尔矢志不渝的目标是创世界名牌,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必须在世界各地创造当地消费者满意度的最大化。海尔此次针对美泰克收购事件的关注和最终决定,都是基于这一原则作出的积极探索与研究。”海尔的目标是共同的——中国企业再也不能满足产品的国际化,而要实现品牌的国际化,实现从世界生产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转移。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已尝试了多种模式,但似乎并未找到一条成功的路径。买一个国际品牌?似乎  相似文献   

2.
第一。要看品牌档次与消费市场是否配套,李宁的品牌产品在全球属于中偏下档次。李宁品牌产品应该销往亚洲、非洲、南美洲为主,北美市场却是高收入地区,产生了消费产品与消费市场不匹配。这是盲目的品牌全球化.盲目的后果就是头破血流。如果你问李宁是否研究过北美地区的消费?答案是肯定.或者说考察过半年或一两年等等.如果问李'宁研究过市...  相似文献   

3.
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毋庸置疑是一场难得的商机.无论是有幸成为本次奥运赞助商的企业,如联想、海尔,还是无缘这一资格的绝大部分成长型企业,无不跃跃欲试争相利用这一“家门口”的历史机遇以将自身品牌传播得更远,长期以来,随着实力雄厚的外资品牌的大量涌入和步步紧逼,中国市场上众多本土品牌可谓举步维艰,面对奥运经济所带来的营销机遇,本土企业如何借助奥运这一天赐良机,展开品牌推广与传播.已成为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尽管人们对海尔收购美国第三家电巨头美泰克给予极大的关注,但海尔还是在最后时刻作出了退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企业标准化》2006,(10):54-55
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群 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差距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所有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但市场占有率却达40%,销售额超过50%,而与此相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额中的比重不足10%。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50%以上。在中国即使像“海尔”这样企业,海外销售额不到10亿美元.只占其销售额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vs.品牌建设——全球化下中国企业的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兵 《中外管理》2007,(1):60-63
跨国公司已具备应对全球的能力 其实全球化的问题,核心应该是:以全球应对全球。在已经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如何后来居上.如何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取得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这是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华为和海尔.可以视为中国企业的两大”样本”。 说它们是“样本”.一则这两个企业或低调或高调.企业文化迥然不同;二则这两个企业走出了两条国际化路径:华为的“技术道路”与海尔的“品牌道路”.  相似文献   

8.
邱静 《东方企业家》2011,(6):75-75,77
社会变迁,消费偏好改变,曾经辉煌的品牌商可能发现,自己的品牌正一步步被市场边缘化,越来越难获取目标消费群的青睐。这是品牌老化的一个重要信号。用简单的话说,品牌老化就是和消费者之间的关联性(relevance)下降.通俗地说就是“脱节”。  相似文献   

9.
海尔: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全球化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敏 《中外管理》2005,(12):30-34
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因为海尔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大,在国外已有30多个生产基地,我们感觉越来越不会做企业了,原来许多成功的发展模式现在都不好用了。  相似文献   

10.
“民族品牌”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但笔者对这一说法颇不以为然。窃以为,民族资本是存在的,“民族品牌”是一部分人由想当然推理出来的。或许有人说,海尔就是民族品牌。且不说“海尔”这两字在汉语中当何讲,张瑞敏前不久就讲:“海尔到美国首先做的不是海尔品牌的推广,而是从技术人员、推销员本土化改造开始,同时,推出本土化的品牌。”由此,我们依然可见的是民族资本的输出,而不是民族品牌的输出。其实,“民族品牌”概念的形成过程多少有一点“坐井观天”的潜意识。现在市场上众多品牌所有者的产权中纯粹的国资、外资、私营独资企业并非多数,…  相似文献   

11.
《政策与管理》2013,(12):108-112
2013年8月,国际谪研杌构Gannet公布亚太区前25大供应商年度徘名,与2012年相比新入围的厂商有五家,分另如黾:海尔、伟力创、本田汽车、佳能与LG。作为著名家电企业,海尔首次跻身亚太区供应商年度排名的本身,亦是对海尔国际化最好的注解。这说明,海尔在亚太地区的市场认知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谭琴  柴爱民 《东方企业家》2003,(11):102-103
在克里奥大会的演讲台上.周云杰用自己的海尔手机现身说法:“这款商务手机是带U盘的,这次开会需要的所有资料我都存在里面.科技创新使海尔更有活力!创新是海尔品牌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创造品牌,我想谈一些个人体会。主要有三点:第一,品牌之路是什么?品牌究竟是什么呢?海尔从1984年创业到现在,经历了2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一直在追寻品牌。关于品牌,我们有的时候感觉很清楚,有的时候感觉很模糊。在海尔创业之初,我们觉得品牌很好理解:品牌就是高质量的产品。但是,后来感觉一个好的产品还不是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上.外交部李肇星部长等官员、学者到会,共同关注并阐述了对于海尔作为我国龙头企业其未来战略的构想。 本刊总编应邀到会,现在此独家刊发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的会上演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列95位,实现了中国品牌“零”的突破;2005午8月,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联合调查推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名列首位;2005年中国名牌战略委员会推出的3个“中国世界名牌”,其中就有海尔;海尔品牌价值已经连续4年居全国品牌首位,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达702亿元,高出第2名222亿元;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全球200个品牌,海尔在我国6个入围的企业中,再次名列榜首。  相似文献   

16.
缘心 《中外管理》2007,(5):114-114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薛旭认为:中国70%的老字号在逐渐消亡.中国新品牌崛起的速度依然缓慢.前几年曾经处于大规模下滑的外资品牌.现在又东山再起。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品牌存在的六大黑洞,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认真思考这六大品牌黑洞.也就是明确2007年及以后中国品牌的发展和努力方向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外企业文化》2007,(2):12-21
2006年是中国保险公司品牌经营历程中重要的一年,各大保险公司都将品牌建设列入日程.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回望这一年.保险行业有很多品牌现象值得关注.危机公关、品牌延伸、品牌收购等事件将一系列保险公司推进大众视野;体育营销、文化营销和品牌联合让一批公司美誉远播;激烈角逐中,更有无数个人品牌耀眼升起。 本刊编辑部和深圳市品牌学会共同协作,在新年推出《2006年中国保险品牌报告》,希望记录中国保险公司的品牌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沉香 《质量跟踪》2003,14(4):32-33
走进商场,家电产品琳琅满目,海尔冰箱、冰柜、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尤为抢眼。这不仅在于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让人感到亲近,还在于其“帅王子、小王子、小超人、小状元、小小神童”等昵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相似文献   

19.
面对WTO挑战,国外跨国公司与知名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已是不争事实。为此,我们的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全球化品牌经营,认真吸取过去品牌经营失误的教训,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做法,在六大方面亟待进行企业品牌经营战略辩证创新。一、追求品牌满意更要追求品牌信誉在不少企业中,追求品牌满意度往往停留在企业品牌经营的目标上,“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只是口号,做得极少。其实,由品牌满意变为品牌信誉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企业持之以恒,不断付出艰辛努力。海尔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较早地提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出口创牌,…  相似文献   

20.
郝岩 《活力》2013,(15):97-97
若要买手机,“三星”、“苹果”通常会进入你筛选的视野;若要选相机,“松下”、“索尼”恐怕你也会优先考虑;而提到男装.“雅戈尔”、“老人头”往往会马上蹦出来:至于女装,“哥弟”、“玖姿”也通常会入围选购的圈子……这就是品牌的魅力!而办好媒体,同样少不了品牌意识,当然,更少不了品牌栏目。一、品牌媒体,少不了品牌栏目 1.品牌栏目.需要鲜明的特征 如同一提起苹果手机,眼前即会呈现出一个棱角分明的传统造型那样,作为品牌栏目,也少不了其鲜明的特征。这特征.可以是句口号。像央视早七点档的第一时间栏目,用了“早七点知冷暖”这样贴心的口号;再如《南方周末》头版标注的“在这里读懂中国”。这特征,也可以是个造型.比如央视“非常6+1”栏目中.原主持人李咏那个经典的手势;再如各媒体主打栏目的刊头。有的是栏目主笔的画像,有的则是体现栏目寓意的图形等等,都极具个性化,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