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5增强型体膨颗粒调剖剂具有较好的体膨性能,调剖柱径、强度和膨胀倍数等可调,可有效地调整吸入剖面,改善聚合物后整体开发效果,提高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本文通过精细地质描述,分析研究了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后续水驱阶段颗粒调剖后聚合物驱动态指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实践证明,受油层非均质性影响,聚驱后吸水剖面出现反转,注入水沿高渗透部位突进,形成低效无效循环.聚驱后取芯井资料及水淹层解释表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但仍有大量的剩余油留在地下,而CT-5增强型体膨颗粒调剖剂具有较好的体膨性能,调剖粒径、强度和膨胀倍数等可调,可有效地调整吸入剖面,改善聚驱后整体开发效果.本文研究了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的特点及选井选层方法,详细分析了萨北开发区聚驱后颗粒调剖后动态指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是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针对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北三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层非均质性强,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低,井组间含水差异大,为了控制低效无效循环,促进油井均匀受效,选择油层厚度大、注入压力低、平面、层内矛盾突出的17口注入井进行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本文总结了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技术的特点,提出了选井选层方法,调剖后注入剖面得到明显改善、采油井取得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4.
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是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针对萨北开发区北三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层非均质性强,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低,井组间含水差异大,为了控制低效无效循环,促进油井均匀受效,选择油层厚度大、注入压力低、平面、层内矛盾突出的17口注入井进行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本文总结了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技术的特点,提出了选井选层方法,注入井剖面得到明显改善、采油井取得增油降水的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北三区东部于1964年投入开发,发育着萨尔图、葡萄花和高台子三套油层,均属于河流-三角洲沉积.油层埋藏深度900~1200m左右,砂泥岩交互分布,非均质严重.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低效无效循环严重,为了加强低效无效循环治理,采用聚合物携带体膨颗柱的方法进行深度调剖,研究特高含水期水驱深度调剖技术的适应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油田开发到中后期,通过注入水补充地层能量是油田采用的主要措施.由于油层存在非均质性,会出现注入水在油层中的“突进”现象,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效果.为提高注水效果和油田的采收率,需要及时采取堵水调剖技术.对于油井,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其产液剖面是不均匀的.封堵高含水层,可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改善产液剖面,在油田已得到广泛采用.下面以南*-*-1油井为例,简述产液剖面资料在封堵调整措施的制定以及措施后效果评价过程中起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北西块注聚井的开发过程,研究总结出一套成功的做法,为今后的聚驱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通过对聚合物区井喇4-P2188井从注聚到目前经历的见效期,含水回升期、注聚后期三个阶段的开采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总结出聚前采取调剖措施,可有效提高聚合物利用率;注聚中采取分层注聚措施,可有效控制含水回升速度;注聚中期采聚压裂措施,可充分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注聚后期采取压裂措施,可有效挖掘剩余油.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挖潜剩余油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项成熟的驱油技术,随着萨北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由于井距过大,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较低,以及过渡带的特殊性等诸多原因,决定了该地区进行聚合物驱对井网井距有特殊要求。合理的井网井距是聚驱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井网井距的确定必须最大程度地适应油层地质特点,提高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为使该区域聚合物驱能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利用精细地质研究及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在以提高最终采收率为前提,综合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单井注采能力、后期调整的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对比优选。通过对合理注采井距及井网方式的研究,为进一步拓宽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挖潜思路,及改善过渡带地区的开发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地发挥聚合物驱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选取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北一区申块已结束注聚区块的典型井组,利用其静态资料数据,分别对聚驱注入速度、聚合物用量、聚合物分子量、注入浓度、纵向变异系数、注聚前初含水和水淹厚度方面影响因素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以有资料和数据逐一确定各个因素和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注入速度越大、聚合物用量越大、聚合物分子量越大、注入浓度越大、注聚越早、油层连通关系越好河道砂比例越高、井距越大,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空气泡沫驱综合了空气驱油和泡沫驱油的双重优势,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提高采收率新方法,阐述了空气泡沫驱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注空气/空气泡沫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其安全性,空气泡沫驱可用于中高渗油藏的调驱或驱油,效果较好。指出对注空气泡沫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相关油田的应用与推广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聚驱后油藏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剩余油.针对我国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复杂等情况,研究了等流度多段塞驱油方法及其机理.并对聚驱后驱油用剂进行评价及筛选:通过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测量,得到不同聚合物黏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通过界面张力的测量,筛选出改性羧酸盐为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其最佳浓度为0.3%.利用 WaringBlender 法筛选出综合起泡性能最大的 HY-2做为驱油用起泡剂,选用浓度为0.6%.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聚驱后驱油方法的效果.均质岩心强化泡沫多段塞驱油表明,强化泡沫可以对岩石大孔隙进行有效的封堵.非均质岩心等流度多段塞驱油实验表明,采收率在聚合物驱基础上提高20%以上,是一种有效的驱油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采油工艺技术中,聚合物采油的技术是将聚合物干粉颗粒一定比例地均匀地散布在水中,聚合物干粉颗粒在得到充分的润湿、分散和溶解后,实现采油技术的突破。聚合物分散技术主要用于油田中后期开发的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多元复合驱工程,是老油田在三次采油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工艺,当前在辽河油田等部分油气田企业,减缓油田产量递减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采收率工作中,聚合物驱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将为辽河油田保持千万吨规模稳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采油工艺技术中.聚合物采油的技术是将聚合物干粉颗粒一定比例的均匀地散布在水中,聚合物干粉颗粒在得到充分的润湿、分散和溶解后,实现采油技术的突破聚合物分散技术主要用于油田中后期开发的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多元复合驱工程,是老油田在三次采油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工艺,当前在辽河油田等部分油气田企业,减缓油田产量递减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采收率工作中,聚合物驱已经成为的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将为辽河油田保持千万吨规模稳产提供有力的枝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油田经过多年的加密调整和注水开采,大部分已经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依靠常规方法开采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根据南一区葡I组主力油层的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性以及水驱开采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南一区西东块2008年进行小弗距布井,于2009年1月开始采用注高浓度聚合物,经过10个月的注聚现场应用研究,我们对南一区西东块注聚井取得良好效果做出真实评价,为油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聚合物驱油技术,保证聚合物驱油现场应用取得好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是萨北开发区第一个二类油层聚驱工业化推广开采区块.进入含水回升期后,聚合物溶液向高渗透层注入,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降低,含水开始回升.为了控制含水回升速度,我们采取注入井跟踪调整、细分注入等手段减少聚合物溶液向高渗透层注入,增大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油层的波及体积,从而达到控制采出井含水回升、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同时由于区块产能下降很快,且注入能力逐渐变差,采取注入井攻欠增注、采出井提液等手段,改善区块注入状况、提高采出井产能,最终也提高了采出井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王宏宇 《科技转让集锦》2012,(20):108-108,110
本文针对北三西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南北区在注聚开发过程中的含水下降幅度、增油幅度和吨聚增油量上的见效差异,运用静态剩余油分布和水淹状况资料,动态上的注入状况、注聚过程中的调剖,深入探讨了造成南北区差异的原因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羟甲基化合物与有机锆复配研制了新型复合有机交联剂DQ-1弱凝胶体系,综合运用图像分析系统、激光粒度仪、原子力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聚合物与DQ-1交联过程中颗粒粒径变化特征与微观结构形态。结果表明.成胶突变前(第一阶段)。体系粘度和模量与相应的聚合物溶液无明显差别.但体系中的凝胶颗粒尺寸及颗粒数量随交联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变粗。选取八面河油田面4块M4井开展了单井调驱试验.现场跟踪分析表明交联聚合物注入后.压力由注聚前的负压吸水上升至9.5MPa.转水驱后压力稳定在6—6.5MPa,吸水剖面变得相对均衡。对应油井单井日增油最高迭4.9t/d,含水下降最大幅度达到10.2%,显示出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8.
萨北开发区经过了40多年的开发,在经历了井网加密、稳油控水和聚合物驱油后,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格局总体上高度分散,局部还有相对富集部位。由于纵向上和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使得水驱采收率较低,综合多学科新技术,重新建立地下认识体系,进一步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是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区块开展多学科油藏研究,优化注采系统调整和增产措施方案,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稠油热采老区已经进入中高周期开发,蒸汽吞吐油藏类型增多,采出程度高、汽窜问题目益复杂,且随着机械防砂汽窜井的增多,汽窜井治理类型增多.热采区块汽窜治理形成系列配套技术,可满足不同油藏、不同汽窜类型油井汽窜治理技术要求.针对稠油汽驱井组注汽层面吸汽不均、层间连通、汽窜严重等问题,利用氮气作为为磺酸盐发泡的充填介质,具有发泡时间长,封阻吸汽能力强,改善吸汽剖面等优点,从而改善注蒸汽效果,增大驱油面积.利用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改善深层稠油动用程度,是挖掘整个层系的潜能,改善井组蒸汽驱效果,提高采收率及经济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赵108断块油藏地质条件,采用可动凝胶和网状树脂相结合的复合深部调驱技术,对6口注水井进行调剖.通过对深度调剖井组进行注采分析,进行调驱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复合调驱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效果和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