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学科身处学术共同体与科层制组织二维空间时,学科评价便游离于行政与学术的二维坐标体系,二维场域内学科评价语境、主体、目标、方向、逻辑、标准及方法具有显著差异。当前,中国式学科评价呈现出行政场域强势介入与学术场域日渐式微相互嵌套的格局,从而抑制着学科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及学科建设实践的创新性。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应符合学科组织根本特性及学科发展客观规律。因此,遵循学科动态性与综合性特征,构建成长性评价模型;创新过程管理,彰显"学科人"话语权;发挥第三方力量,弱化行政管控性成为一流学科建设评价制度设计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权力场域对学术研究不断裹挟,使高等教育组织、研究机构及教师个体自由生产场域遭受到权力等级符号的统摄与规训。在其规制下,期刊级别、论文等级、项目层次、职称等级等评价符号严重钳制高校或科研机构学术生产内在特性的发挥,使学术研究与权力场域在不断媾和条件下,呈现出另一种评价机理:权力等级符号拥有交换功能,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学术进行等值兑换;权力场域对学术研究的内在捆绑,不断诱导学术研究与权力等级场域符号相匹配,激励学术人为得到相应学术资本而努力;在权力等级符号视域下,当真实性学术与虚假性学术出现悖论时,其场域胁迫着学术研究步入一种真假难辨的迷途之中。鉴于此,构建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氛围、规避权力场域对学术评价的桎梏、实施学术评价结构性管理机制以及提高学术人的内在自律性等是加强对大学学术场域惯习引导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大学知识生产能力提升是推进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资源是大学知识生产的基础,大学知识生产资源获取路径存在学术、市场和行政的三维场域分化。通过资源有效利用而培养能力是大学知识生产的最终目标,大学知识生产能力表征框架表现为输入性与输出性能力、学术探究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双重坐标,评价场域分化决定了大学知识生产能力测度标准的多维特性。大学科研管理实践是在遵循场域分化和各要素矛盾运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稳固基础、融合共生、优势转化等战略的主观选择及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4.
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意义、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出版的《基本科学指标》(ESI)已成为国际性的高水平的权威评价工具。利用ESI作为原始数据来源,对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得到了《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所)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和《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指标排行榜》等29个排行榜。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大陆科研竞争力列全球第20位,比2006年前进1位;有49所大学进入了ESI被引量排名前1%的1207所世界大学排行,约占4.1%,比2006年增加18所。这些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些高校的整体名次都比较靠后,说明我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特别是在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成果数量以及国际影响力方面差距更大。但与2006年的评价结果相比,我国的整体实力、大学及学科竞争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说明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5.
建构了新创企业创新逻辑与创新绩效以创新环境为调节机制的理论框架,该模型从创新行为入手阐释创新逻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制度逻辑体现新创企业提高合法性的诉求,技术逻辑体现新创企业提高技术竞争力的诉求,社会关系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能帮助企业增强合法性与技术竞争力。此外,当创新环境呈现出不同特征时,创新逻辑与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别。该模型可以解释并预测新创企业面对不同环境时的不同回应及效果,也说明新创企业需要基于一定的逻辑调整自身行为以匹配动态环境,并进一步开展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