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佳楠 《生产力研究》2022,(11):103-107
近年来,进入超越追赶阶段的中国企业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以中国后发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检验,探讨了机会窗口、技术创新对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所在产业出现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时,后发企业较容易突破技术或市场壁垒,促使后发企业实现超越追赶,进一步研究发现,后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缩小与行业标杆企业的技术差距后,机会窗口对后发企业进行超越追赶的驱动作用会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既丰富了机会窗口的动态性,又丰富了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研究,对企业的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技术经济》2018,(4):1-11
基于权变理论,利用来自145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交互对后发企业技术跨越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在后发企业的技术跨越过程中呈由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向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趋势;不同技术创新能力与不同技术创新战略的交互对后发企业的技术跨越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更高的情况下,自主研发战略有利于后发企业成功实现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3.
由于技术起步较晚,相比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企业属于后发企业。虽然我国企业凭借早期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但企业技术创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后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结合技术发展阶段,深入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路径被动锁定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帮助后发企业消除技术创新障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然而,现有的文献并未对这些后发企业如何获取这些战略资产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本文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后发特征,提出了由吸收能力、人员互动、文化整合和子公司角色四个要素为自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征为调节变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后经过的时间和国家文化距离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人员互动、子公司角色三个变量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整合变量在整体上作用不显著,但在考虑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变量的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其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比较显著的正的影响。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于吸收能力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和人员互动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说明被转移知识的隐性特征越强,越需要重视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后发企业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认识,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过程。本文运用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阐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知识管理,提出如何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即:建立便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各种方法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当代新型竞争具有融合化、全球化、快速化、集成化的特点,适应这一竞争环境的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力、企业外部的技术源、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企业内部生产的配合力以及企业内外部组织的支持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表明,需求导向型的技术创新、选择具有产业基础的领域、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技术合作伙伴、内部组织优化以及制定富有前瞻性的技术发展战略是后发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组技术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演进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必须融入知识管理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营造有利于创造新知识的文化环境,建立学习型组织来实现有效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后发企业既要致力技术创新又要构建产品类别才能赶超领先企业,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限于技术创新或产品类别的单一维度探讨,对二者动态协同缺乏关注。本研究从整合角度,搭建“追赶压力—追赶行为—追赶结果”的分析框架,并以在电动注塑机领域赶超的海天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进入压力,通过采取“模仿创新—类别沿用”的相似协同机制,而获得合法性;在超越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竞争压力,通过采用“自主创新—类别跨越”的差异协同机制,而取得竞争优势。其中,后发企业的技术策略和类别策略受到所在行业技术体制和市场结构等外部情境约束,后发企业的定位转移与目标变迁从内部推动追赶阶段向超越追赶阶段跨越,后发企业的动态协同能力持续提升是其根本保证。本研究构建了技术创新与产品类别动态协同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后发追赶的内在规律,从“技术—认知”整合视角为后发追赶带来了新的解释,以“技术创新—产品类别”协同丰富了后发追赶的微观机制研究,为中国后发企业赶超世界领先企业提供了新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分别以不同的特征和方式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联。针对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在内容上的重合部分和未重合部分,提出企业共同知识、企业遗存知识、企业深潜知识的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相互转化及一致性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后发企业由追随向引领转型时,将致力于对全球化技术、基础科学等多种知识来源的积极探寻,以推进自身技术创新。基于专利及引文数据,分析海外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发现:海外技术知识转移水平与后发企业创新呈U型关系;知识来源的地理多样性则正向作用于后发企业创新。另外,企业科学关联度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未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在后发转型背景下,明晰企业对多元知识的技术学习机制和效果,对企业创新追赶及其国际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考察企业家导向对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探究外部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51家后发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性、先动性及风险承担性正向影响后发企业创新绩效;②外部知识获取在企业家导向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③吸收能力不仅正向调节外部知识获取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还能提升外部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该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企业家导向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认识,并对后发企业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全球化扩散模式,逆向创新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选取华为公司作为逆向创新研究案例,从技术和市场两大维度探讨其逆向创新发展模式,总结其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新兴市场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与驱动力模型。在丰富并发展逆向创新理论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后发高科技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加快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聚焦全球网络化背景下后发制造企业创新追赶问题,通过将资源与创新决策取向相结合,基于本土制造企业纵向案例研究,运用探索性研究方法分析本土企业创新追赶的内在机理,多维度分析企业创新追赶内涵,归纳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追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追赶过程中,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嵌入的有效互动形成后发企业资源摘取机制,有助于克服资源能力弱势;基于适宜的创新决策,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和新的资源能力优势创造,以促进持续创新追赶;后发企业因不同阶段拥有的资源差异,其所作出的创新决策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本土化理论——复合基础观,以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为例,结合后发企业追赶需要考虑的重要情境即机会窗口,分析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合理、灵活地采取复合式战略回应机会窗口,并利用机会窗口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从初始追赶到超越追赶再到行业前沿的追赶历程。研究发现,同一行业内不同机会窗口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某一机会窗口的出现也会触发其它机会窗口出现,进而引致整个行业机会窗口涌现;基于复合基础观视角,后发企业追赶路径的演变过程为:最初以技术模仿式创新为导向实现边缘赶超,继而以市场把握和扩张为导向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然后以全面协同创新为导向实现系统竞争力提升;后发企业通过实施复合式战略回应机会窗口的开启,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把握住发展机遇,实现追赶;与追赶路径演变相关联,随着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积累,战略回应机制也相应地呈现为“被动回应—主动回应—引领拓展”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类化-认同-比较分析框架,将技术联盟中的企业联合行动、关系认同和知识多样性引入企业创新绩效反应机制,构建联合行动、关系认同和知识多样性三因素交互调节模型,探讨企业创新绩效生成机制。运用428份水环境治理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联合行动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认同正向调节联合行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间知识多样性正向调节关系认同在联合行动共同问题解决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调节效应,即在企业间高知识多样性下,提高关系认同可以强化共同问题解决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企业间知识多样性对关系认同在联合行动共同认知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知识共享机制设定对组织间创新合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是技术创新网络的核心研究对象。从网络整体优化和网络成员利益角度,探讨技术创新网络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六大核心问题;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针对每个问题构建系统基模,解析每一问题的反馈环并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上分析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着重探讨创新开放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利用沪深两市高技术上市公司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呈现倒“U”型关系,技术多元化水平上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创新开放程度较高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据估算,企业创新开放度每提高10%,技术多元化程度上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增加0.011个百分点。此外,企业技术多元化战略经营绩效提升作用具有明显的技术密集属性和行业产权结构属性差异,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多元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经营绩效水平将实现高达0.052 4%的攀升幅度,且低国有化企业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明显优于高国有化企业。  相似文献   

18.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科学技术中心(STC),旨在促进科研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以及实现多方知识转移,以更好地巩固其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导地位。研究发现,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在运作模式上具有组织管理“集中—分散”、研究与教育紧密结合、知识转移有效、动态监测评估等多重优点。我国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时,应充分借鉴其优点,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与质量,为早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