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能够在技术瓶颈期使服务要素对技术要素形成强边际替代效应,为企业寻找盈利增长点开辟新途径,这是其成为当下众多高技术制造企业战略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梳理制造企业服务化研究文献,认为服务化绩效在逻辑上主要受制于服务要素投入的质量和数量,基于此,将"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化程度是影响服务化绩效的核心变量"作为研究假设,以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为控制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Wind数据库2012-2016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模型整体效应显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服务化程度、企业服务化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假设基本吻合。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提升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技术经济》2018,(3):131-138
构建了以服务网络联盟为传导机制的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以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高省份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企业绩效的内在关系机制。结果表明:传统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的改善与提升与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创新网络活动密切相关,即与社会服务网络成员结成联盟获取有助于战略转型的互补性资源或能力在其绩效获取与改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与社会服务网络成员结成联盟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的网络联盟能力对服务网络联盟与服务化绩效的关系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商业模式和文化障碍对于制造型企业服务化战略和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缺乏对其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在制造型企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引入中介调节变量商业模式和文化障碍,构建了制造型企业服务化、商业模式、文化障碍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河南、上海和浙江省157家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了文化障碍对制造型企业服务化、商业模式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PLS-结构方程模型和PROCESS工具的分析结果表明,商业模式对制造型企业服务化战略和企业绩效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文化障碍对制造型企业服务化战略和企业绩效的间接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战略转型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要素体系,提出服务化初期战略转型模型架构,从价值主张维度提出构建制造企业服务化项目矩阵、可行矩阵,确定项目优先序,以及动态更新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从人力、知识、信息、组织资源等维度提出跨部门人员合作、知识搜集与利用、信息软硬实力提升及综合服务能力优化等转型管理方法,以及各要素相互促进的制造企业服务化初期战略转型模型,为处于服务化转型初期阶段的制造企业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16个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企业案例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了15项主要影响因素,类属于7大主范畴,包括产业链角色、战略规划、领导者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商业模式创新。从“决策—能力—模式”3个层面构建作用机理模型,阐释了各因素对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作用过程。研究结论有助于制造企业厘清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因素,为企业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服务化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内涵之一,按生产关系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产出服务化反映了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服务环节转型。基于产品市场竞争视角,从市场势力和产品差异化两方面探究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产出服务化测算指标,选取2008-2018年中国1987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对制造业产出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但存在明显的地域与所有制差异。东部、中部地区以及民营制造企业产出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西部地区以及国有制造企业绩效的提升在考察期内并不明显,外资企业产出服务化降低了企业绩效水平;(2)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可通过“市场势力”效应和“产品差异化”效应共同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但在地域与所有制上差异显著,东部、中部地区以及民营制造企业存在“市场势力”效应和“产品差异化”效应,西部地区、国有以及外资制造企业产出服务化虽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和产品差异化水平,但对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应从市场环境、社会分工、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保障,帮助制造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6,(3):151-162
当前,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趋势。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企业数据等合并数据,系统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计量结果发现:首先,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价值链的参与程度,而且显著提升了我国企业在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从服务投入异质性的视角,运输服务化、金融服务化、分销服务化的价值链提升效应作用明显,而电信服务化的价值链升级效应并不显著,电信服务化改革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其次,本文运用微观企业数据,进一步考察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产品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垂直效应(产品质量)和水平效应(产品技术复杂度)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品质。资产专用性越高的行业,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产品升级影响越大。省际间服务要素投入对企业产品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制造企业在从纯产品供应向产品服务系统供应转变的过程中,不仅其供应网络关系变得愈加复杂,而且供应网络的跨组织关系将导致供应商行为差异化,最终影响制造企业转型绩效。在服务型制造背景下,以制造企业及其嵌入的供应网络为研究对象,从嵌入性视角分析了服务化战略对供应网络关系嵌入性及制造企业转型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服务化战略在服务导向水平和服务差异化两个方面均对企业转型绩效有正向影响;供应网络关系嵌入性在服务化战略影响企业转型绩效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制造企业灵活性对其服务化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灵活性对不同服务化类型的影响与贡献程度不同。鉴于此,在阐明制造企业灵活性类型、服务化类型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得出结论:制造企业生产、关系与流程灵活性对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关系与结构灵活性对基于功能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与流程灵活性对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构、流程灵活性对基于概念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总之,不同服务化类型制造企业应当进行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有效推进服务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技术经济》2015,(10):1-9
基于前后台运作、界面管理和资源基础理论,构建了制造企业前后台组织配置、呼叫中心服务能力与制造服务化的关系模型。以4家典型的服务制造化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跨案例研究,分析前后台组织配置、呼叫中心服务能力对企业制造服务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产品复杂度的提高,制造企业呼叫中心的在线解决问题能力受到限制;后台支持能力与前台组织资源相互影响,后台组织的支持能力受产品复杂度的影响;总体上,前后台组织配置、呼叫中心服务能力对企业的制造服务化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选取深沪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以技术投入持久性为视角研究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外部环境、企业规模和财务杠杆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技术投入惯性正向影响企业绩效;外部环境动荡时,惯性的积极作用表现〖JP〗更加显著;企业规模抑制了技术投入惯性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财务杠杆对技术投入惯性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还因企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提示,制造企业应运用高水平投入,采取持续不变的技术投入策略应对动态环境。大规模企业要关注技术创新,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防止盲目执行技术投入策略。针对“预算软约束”问题,国有企业应注重合理利用负债融资,发挥负债的治理效用。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顾客中心导向在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中的积极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针对制造企业不同情境下的服务化战略选择,宜采取何种顾客中心导向以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成功获取这一问题在过往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章拟从顾客中心导向视角出发,以华东、华中、华南208家各类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制造企业不同服务化战略选择的情境下,不同顾客中心导向的秉持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制造企业所秉持的顾客中心导向与制造企业特定服务化战略性质保持相对适应或匹配的情境下,企业顾客中心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往往更加显著。即制造企业特定服务化战略的选择或实施,如果能在组织内部塑造与企业服务化战略类型性质保持相对匹配或适应的顾客中心导向,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或绩效成功获取的概率将更大。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与超竞争趋势下,服务增强和技术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关键。相比于技术创新,服务增强的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将服务增强与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对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环境动荡性对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支持企业产品的服务增强(SSP)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呈倒U型影响,而支持客户行为的服务增强(SSC)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在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环境动荡性对SSP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但正向调节SSC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服务创新理论尚存在很多空白,如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架构如何。为此,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多案例研究构建了以服务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以企业家导向和组织能力为自变量、以环境不确定性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框架,并使用我国东北三省193家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家导向的创新性、先动性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企业的资金能力、网络能力和管理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家导向、组织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对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R&D投入对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考虑了行业融资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以及市场集中度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R&D投入是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融资结构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在技术创新融资中的比例增加不利于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对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行业内的企业规模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对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产品生产周期和资源流动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其健康发展。从创新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水平、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效益4个方面共10个指标出发,以2013-2015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南、鄂东北5个片区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综合比较分析和区域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地区经济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创新条件,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反过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后,从科教、自主创新、政府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是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为探究制造业技术需求、数字经济赋能对非市场与市场导向下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创新需求拉动理论,引入数字经济赋能构建投入-产出两阶段模型。分析发现,当政府研发补贴较高时,劳动替代需求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呈倒U型相关,对智能制造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以效率提升为主的技术市场需求通过影响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间接推动技术创新产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赋能正向调节市场导向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产出,但对非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具赋能作用。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应依托需求拉动机制开发更多需求侧政策工具,进一步激发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引擎产业——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方法将政府的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与企业的资本、人员投入及创新收益同时纳入系统框架,研究政府R&D补贴政策与企业创新行为决策之间的双向动态耦合关系,然后基于动态面板门限回归研究企业创新收益与两类R&D补贴政策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并以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影响高技术企业创新的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证实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是提高创新收益的根本原因;R&D补贴对企业资本投入的“挤入作用”并不明显,但税收优惠能有效激励高技术企业在人员方面的投入;政府“低补贴、低优惠”的双低策略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虚拟化转型背景下,双重创新网络的作用有待探索。运用多主体建模仿真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双重创新网络对区域制造集群创新网络及其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区域创新绩效“缓慢—加快—稳定”的演化过程,虚拟网络嵌入后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加快—稳定”的特征。同时,进一步考察技术动态性对此造成的冲击,发现在不同技术动态性环境下,虚拟网络均有助于改善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最后,仿真结果显示,鉴于虚拟化程度不同,创新绩效涌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南京江宁开发区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探索,发现在高技术动态条件下虚拟化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低技术动态条件下呈正相关,从而为制造企业如何在虚拟化转型过程中兼顾两种异质创新网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