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及其存在的机理,从企业创新网络的选择、治理机制和国家创新系统角度,对企业创新网络的治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董事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的规模及行为强度、领导结构、独立性以及独立董事的任期等属性特征对企业声誉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公司总裁与董事长职务的分离可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可程度;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企业声誉有显著正向作用;独立董事的任期与企业声誉呈现倒U型关系。董事会制度有助于加强制衡力量和内控机制,对强化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转移视角提出核心企业不同治理机制对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结合268家以模块化方式运行的样本企业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核心企业规则治理机制、合同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规则治理机制的影响最为显著;显性知识转移在规则治理机制、合同治理机制与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关系治理机制与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为核心企业更好地管理和运用模块化创新网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组织声誉是一种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构建良好的组织声誉可帮助企业获得创新资源,以实现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成长。创新合法性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企业利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必须得到创新合法性才能获得产品收益,实现企业成长。基于创新合法性视角,对组织声誉与企业成长关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以创新合法性为中介机制,构建了组织声誉对企业成长影响关系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
研究企业战略的诸多学术成果表明,企业的声誉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网络企业而言,由于缺少传统的进入壁垒障碍以及无法构建地段优势,声誉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网络零售商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文章通过对亚马逊公司——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商的分析,试图构建网络零售商声誉建立的框架模型。该模型揭示出企业应致力于四种类型的行为活动:服务性的、象征性的、竞争性的以及关系性的行为,从而为企业建立起至关重要的声誉,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商业效果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关系治理与网络治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关系治理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治理并不是两种独立的治理模式,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本文认为,创新网络的治理是以核心企业的形成为转折点的,在核心企业形成之前,成员企业基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而与其他企业自发进行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治理,在这一过程中,核心企业逐渐形成;在核心企业形成之后,是由核心企业基于网络化设计而主导的互动与协同的网络治理。本文最后建立了从关系治理到网络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文化和声誉机制是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体系结构包含实践知识、理性计算、身份认同、制度及伦理道德等五个层次。建立高绩效网络最重要的要求是信任或社会认同,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更可以促进高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高技术产业集群以知识共享和协作为特征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声誉机制的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高技术产业集群声誉机制的重要含义在于扩大了交易范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使潜在交易对象可以演变为现实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8.
缪荣  茅宁 《经济管理》2005,(11):6-11
本文回顾了公司声誉的相关定义,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的视角提出公司声誉的三个维度:广度、强度、美誉度,并说明了这种界定对企业声誉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创新过程的演进,企业创新网络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创新任务由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依次转换。不同阶段企业创新网络环境在结构、关系和知识方面的特征,给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带来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市场风险、关系风险和锁定风险。在对企业创新网络不同阶段风险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关系治理角度提出关系契约、关系交易和关系调节三大风险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转型背景下,聚焦治理机制和网络嵌入对于平台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的作用机制构建理论模型.基于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治理机制和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倒U型关系;不同类型网络嵌入模式与治理机制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有着不一样的交互作用.最后,得出管理启示:强化平台需求导向,合理划分平台责任边界;科学把控平台治理力度,保持合理网络嵌入强度;多方主体参与协同治理,不断调整平台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地位及作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核心企业领导力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梳理技术创新网络、领导力、核心企业及核心企业领导力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和界定,运用理论探索和问卷调研方法,分析了核心企业领导力影响因素,建立了核心企业领导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资源、网络能力、网络结构和领导者特质是影响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2009-2015年华为集团公司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经授权的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专利及其引证和被引证专利,构建了核心企业自主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分析了网络嵌入与核心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以及知识管理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网络位置对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对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负向影响,知识管理在核心企业自主创新网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创新网络中,处于网络中心的少数核心企业控制和影响着大量非核心企业,但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成长也将影响核心企业和整个创新网络。结合沈阳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情况,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在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以及政策环境等均影响着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相似文献   

14.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最终执行者和最小组成单元,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实现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嵌入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创新活动受到知识网络中知识元和协同网络中合作伙伴的双重影响。从网络结构视角研究知识网络嵌入和协同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网络可视化技术构建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医药领域知识网络模型和协同网络模型,分析中心度和结构洞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企业创新绩效与知识网络中心度呈倒U型关系而与结构洞呈正相关关系;②企业创新绩效与协同网络中心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结构洞程度关系不显著;③知识网络与协同网络相互分离无相关性。最后,从网络结构角度提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竞争。基于组态视角和集合论思想,从企业网络与大数据能力匹配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15家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进行研究,构建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匹配模型。结果发现,有4类促进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牵引条件构型:网络体系建立助力型、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型、深度分析能力弥补型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型,且每条路径间存在等效性。结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研究,可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多变的创新环境下,企业之争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为了使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并具有持续竞争优势,需要深化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边界、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绩效等问题进行回顾,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研究者参考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明晰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的价值网络演进路径,对系统内各主体企业获取互补性资源,进而促进系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意义重大,但现有相关文献鲜见。基于扎根理论,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4家样本企业进行分析,聚焦知识、资源和技术等创新要素,探究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价值网络演进路径并构建相关模型。结果发现,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在构建“线—面—体”价值网络过程中,一般采取资源简构、资源拼凑和资源整合等模式获取所需资源,并通过能力强化、能力重构和能力拓展等方式增强其巩固知识、资源及技术的能力。结论不仅丰富了特定背景下价值网络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而且可为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通过优化创新路径实现高效创新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