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破坏性创新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技术创新,它对市场上中低端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对破坏性创新内涵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基于技术、产品、消费者和企业内外部因素构建了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网络图。通过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技术S曲线和产品层次图分析企业如何选择破坏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对网络中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破坏性创新的路径,最后提出了一个总的路径分析图。  相似文献   

2.
组织心理惯性被认为对企业破坏性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得到充分阐释。基于组织心理和权变视角,利用316份中国制造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组织心理惯性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组织心理惯性负向影响企业自我替代能力和破坏性创新;自我替代能力正向影响企业破坏性创新,并在组织心理惯性和企业破坏性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荡性负向调节组织心理惯性与破坏性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破坏性创新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克理斯藤森创立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给出了破坏性创新的三组衡量标准,对阻碍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六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带给我国企业的启示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何志昂 《当代经济》2007,(9):134-136
本文对克理斯藤森创立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给出了破坏性创新的三组衡量标准,对阻碍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六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带给我国企业的启示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现有破坏性创新分类主要聚焦于新产品或新服务在价值提供方式以及它们对现有市场侵蚀方式方面的差异,忽略了侵蚀的目标市场性质差异及其可能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而在创新实践中企业对于创新变革的认知判断往往影响其战略决策。因此,基于企业认知视角,将破坏性创新分为面向全新市场、面向竞争对手市场以及面向自我市场3种类型,并基于Govindarajan&Kopalle等的测量研究及相关理论分析,结合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实际访谈,设计了3种破坏性创新测量量表,最后,以中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包含面向全新市场、竞争对手市场和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的三因子测量模型是有效的,可为后续学者推进和细化破坏性创新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该理论站在全新的视角系统阐述了企业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以赢得长期竞争优势,受到了企业家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概念提出、深化发展及应用拓展研究三个层面进行综述性探讨,总结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破坏性创新:概念、比较与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丹  郭政 《经济与管理》2009,23(5):16-20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创新管理和企业战略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但它还未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在概念界定、创新识别等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论.通过对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的比较,可以从技术、产品、市场及竞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识别,即破坏性创新必须基于新的技术轨迹,具备初始阶段的低端性和边缘性,且具有"非竞争性".  相似文献   

8.
林春培  张振刚 《技术经济》2011,30(10):16-21,32
基于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探讨了企业既有知识资产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推论和假设:企业既有知识资产对持续性创新和以外部市场为目标的破坏性创新具有推动作用;企业既有的高嵌入性知识资产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低嵌入性知识资产对以企业自身市场为目标的破坏性创新具有阻碍作用,用于防御外部破坏性创新的既有低嵌入性知识资产对以企业自身市场为目标的破坏性创新具有推动作用;环境动荡性和独占性以及企业吸收能力对上述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聚焦企业创新活动,研究技术转移以及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与技术转移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引入技术接收企业实际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利用251家企业调研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转移有助于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提升;技术转移和建设性冲突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技术转移和破坏性冲突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具有阻碍作用;技术接收企业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转移对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而自破坏性创新概念出现以来,其已逐步成为国内外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首先探讨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然后从3个角度阐述当前国内外理论界的最新研究:在技术变化过程中市场管理能力的作用;在位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时存在的障碍;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开展破坏性创新。最后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制造企业基于智能制造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效应,既能把握市场先机,也易于实现“创新逆袭”。智能制造如何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围绕这一问题,以海尔集团深度访谈质性数据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对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进行编码,结果发现,生产模式变革、组织结构演化、合作网络创新是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构建智能制造企业颠覆性创新理论模型,解析智能制造企业颠覆性创新实现与演化机理,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更好地激发自身智能制造潜能,推动颠覆性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推广,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企业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必须组建联盟关系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基于创新联盟理论,构建联盟管理能力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框架,通过对451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①联盟管理能力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知识流动在联盟管理能力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知识重构能力调节联盟管理能力与知识流动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也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企业需要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维持性创新活动,而为了追逐持续竞争优势,又必须进行破坏性创新,这两种创新不同的路径和能力要求,使企业易陷入创新窘境.而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以开拓性动力克服企业的刚性,促进创新并创造新的规则与能力,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持续发展的基础.回顾了动态能力的现有研究,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二元创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破坏性创新因资源投入少、竞争压力小等优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但其机会识别与开发这一关键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引入公司创业理论,以比亚迪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公司创业企业在创业警觉支撑下,通过扫描搜索、发散提炼和评估判断过程识别破坏性创新机会,并驱动企业通过资源拼凑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而迅速开发破坏性创新机会。此外,为入侵主流市场,企业需要在全过程保持警觉;资源拼凑随着破坏性创新的深入呈现由低阶向高阶、由内部资源向社会网络资源演化的趋势。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破坏性创新相关研究,在实践上可为企业构建破坏性创新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时代促使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数字产物的嵌入,在二者的催化下多端颠覆性创新成为企业转型新常态,而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制造业企业颠覆性创新形成数字化颠覆性创新以把握数字时代契机,打造企业新型竞争优势是可拓展的研究问题。本文以潍柴集团为例,依托于颠覆性创新理论,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对象,对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颠覆性创新的过程机制以及形成路径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企业进行数字化颠覆性创新要经历驱动、转型以及多元三个阶段。驱动阶段,企业受内外驱动因素影响,启动数字化颠覆性创新;转型阶段,企业以生产模式转变与组织结构演化为行动路径,通过对企业内外的数字化实现企业的数字化颠覆性创新;多元阶段,通过实现商业生态系统的数字颠覆性创新进行创新外延,形成数字商业生态系统模式,完成颠覆性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6.
跨界搜寻作为企业突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的关键力量,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认知柔性作为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跨界搜寻促进管理创新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从跨界搜寻视角出发,对认知柔性与管理创新影响机理进行探讨,并收集287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科技驱动型与市场驱动型跨界搜寻对探索式和利用式管理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认知柔性在跨界搜寻与管理创新间具有中介效应;吸收能力正向调节跨界搜寻与认知柔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后发企业在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中长期被锁定在价值创造低端环节,颠覆性创新成为打破升级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利器。围绕中国情境下吉利汽车20年迅速成长为在位企业的历程,从模块化和价值网络视角,探索吉利成功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中国情境下在位者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关键在于价值网络升级,汽车产业模块化成熟环境促进了吉利颠覆性创新的实现。依据吉利产品、成本模式、产品属性排序和技术范式升级变迁轨迹,识别出吉利颠覆性创新跃迁路径的4个阶段,明确了每个阶段升级模式以及各阶段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构建起完整的吉利颠覆性创新跃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下,我国跨国公司国际化创新发展需要国内创新资源支撑,但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创新资源对跨国企业国际化创新的影响。基于国际化创新内外双循环格局,选取2010—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Tobit回归探究母国企业创新网络对国际化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母国企业创新网络规模正向影响国际化创新,而高管国际化和企业数字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对我国跨国企业利用国内技术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创新双循环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在宏观政策上,政府要加强国内创新网络建设以支撑企业国际化创新发展;二是在跨国企业内部,要重视国际化人才引进和企业内部数字化建设,通过积累国际化创新人力资源促进国际创新资源吸收,并为创新效率提升奠定数字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