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我国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发展中贸易大国,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演变,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切入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测度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水平,针对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各个环节,采用贸易余额贡献率(CTB)指数衡量我国各个生产环节的贸易份额和贸易余额贡献率,并以电器设备、机械器具和纺织品为例,分析这三个部门产品内贸易各环节的情况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决定因素作了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中国2000-2009年间29个省份的加工贸易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技术,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发现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对其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而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备状况、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等也对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曹秋静 《中国市场》2013,(44):11-14,19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文献,探讨对产品内分工的科学定义,选择合适的指标测度我国产品内分工的水平并对如何破解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制造业存在的困局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贸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商场现代化》2007,(28):34-236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上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本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深化拓展,产品内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模式。在介绍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产品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升级的趋势;产品内贸易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十分显著,提出充分利用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升级平台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产品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测度主要包括联合国广义分类法(BEC)、加工贸易替代法以及垂直专业化指数法(VSS)。以VSS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部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国际产品内贸易水平都呈下降趋势;高技术部门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内贸易水平提升较快;服务贸易内各行业的国际垂直分工也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7.
东盟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地位与跨国公司FD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FDI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极大地促进了东盟国家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东盟国家近年来FDI和中间产品贸易的现状,发现随着世界FDI流动的不断恢复,在产品内分工处于价值链中后端位置的东盟国家,虽然位置没有明显提升,但在引入FDI增加的同时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却在不断加深;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跨国公司FDI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可能存在良性互动关系的假设,并建立数量模型对东盟五国十多年来FDI与中间产品贸易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内跨国公司FDI与中间产品贸易即产品内分工之间存在着双重的因果关系,而短期内只有中间产品进出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FDI与中间产品进出口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升级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分工已由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面临新的机遇.本文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品内分工之间的关系,以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为目的,推动我国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实现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及时抓住国际分工模式调整的机遇,通过加工贸易这一产品内贸易形式切入国际生产链,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产品内贸易基地,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研究较为欠缺。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对中国参与产品内贸易的现状和效用进行了研究,这对人们客观认识中国在产品内贸易中的地位,理解产品内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产品内贸易实现产业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田文 《财贸经济》2005,(5):77-79
本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布到不同国家的现象称为产品内分工,由此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并明确提出产品内贸易的范围与计量方法,从而将一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作为产品内贸易的统一口径,并通过比较,指出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都是交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双边专业化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近年来的分工倾向于产业内分工,并且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高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双边专业化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近年来的分工倾向于产业内分工,并且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高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其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可预测的。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是进口半制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消费品,然后出口,其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14.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分工进入产业内部分工阶段的产物,也是产业内分工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的两种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货物贸易的主导,其产品之间一般不能完全替代,交叉弹性小,但在生产要素投入上具有相似性。异质产品主要体现在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上。水平差异是国际贸易水平型生产工序不同组合,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用技术创新和不同产品生命周期,而彼此之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5.
张凡 《商》2014,(31):86-86
通过对国际分工方式演变和发展方式变化的考察,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基于我国在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及所获贸易利益的对比,研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国际经济学在理论构架层面对工序国际分工缺乏关注,与产品内分工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重要性程度存在明显反差。当我们需要对一个国家贸易结构、贸易地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业间视角明显不足以解释现代贸易的新型分工特点,只有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同时中美贸易顺差却未下降,这对关于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关系的传统马歇尔-勒纳条件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设定了检验方程,利用中美相关数据分行业实证分析,指出,在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存在的情况下,马歇尔-勒纳条件的适用性发生了变化,两国间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化的敏感性下降;同时,由于不同行业的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发展程度不同,各行业的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下降程度也不一样,这对我国制定进出口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美贸易顺差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东亚产品内分工着手分析东亚产品内分工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东亚产品内分工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其影响的程度和稳定性做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东亚产品内分工和中美贸易顺差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结论,并在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提出应对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以及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对策,即短期内通过在贸易冲突的谈判过程引起美国对原产地的重视,长期内不断实现产业升级彻底解决中美这种结构性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