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在农村 ,难点和障碍是西部农村。本文主要从西部农村的基本现状出发 ,分析西部农村小康建设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组织制度、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课题组 《北方经济》2003,(3):10-1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结论实事求是地对我国现阶段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做出了客观判断。加快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这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部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西部12个省区市的面积为691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2%,2000年末总人口约为3.5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是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和未来供应地。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0年全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东部地区为1400美元,西部地区只有600美元,东部是西部的2.3倍。此外,我国近3000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要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和障碍是农村。本文主要从西部地区农村的基本现状出发,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等西部地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分析民族地区的现状,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7.
西部全面小康进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头20年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即由88190亿元增加到35276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648元,合3000美元,达到中等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是重点安排西部地区铁路建设项目。今年1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一规则的批准实施,为加快铁路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工作中,国务院领导一再强调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对已批准的铁路交通项目要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开工,抓紧落实《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们将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人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总体素质偏低,高素质人才短缺,人才外流严重,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西部小康社会建设应以其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创新环境,以人为本,推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提出的背景不同,侧重点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同时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又有着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都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都落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实现.我们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协调发展观点作为整体发展思想的一部分由来已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协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目前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作为全面小康题中应有之义的协调更是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涵人与自然、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还包括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经济社会和国防领域间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把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才能使协调发展理念在促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全面小康这篇大文章上发挥出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为之而奋斗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惠及13亿人口的目标,就要让国民经济快速、高效、持续发展;要让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三农"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要让国土90%、人口80%以上范围内达到小康社会的指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部大开发的人才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是制约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西部开发应实施人才战略。实施人才战略是西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客观需要,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和应对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的必然要求。西部人才资源面临着素质结构不合理,产业配置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市场服务与支撑系统不健全等若干问题。必须切合实际地解决西部实施人才资源战略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掀起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人力资源。文章结合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架构以及人力资源宏观与微观管理等方面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有关基本理论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赋税经济、民生经济、区域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复合性、层次性、开放性、行政性、历史性、易变性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观意义上的伟大变革。在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中,要着力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基本维度。这就需要从思维方式上变革“实体化社会观”,因其实质是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将社会视为在人之上的抽象存在。应倡导形成和贯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即“关系性社会观”,把社会理解成多重关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尽管存在多种严重社会问题,但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这与他们长期以来在治理国家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很大关系.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在改革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治理国家的经验,对于我们构建西部地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总体而言,我国还未建成比较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制度框架,一些重大社会保障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关重要,必须下大力气,从制度的完善、政府的扶持、农民观念的改变等诸多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