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信用社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我国信用合作制度的缺陷。因为我国信用合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导致合作制度原则丧失。又因为产权不明晰,丧失了信用合作社作为企业制度应具有的本质特征。针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途径;发达地区的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欠发达地区的信有改组为民营银行;落后地区的信用社并入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并发育新的信用社。  相似文献   

2.
加强社会责任则是支撑农村信用合作社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贯彻国家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内容,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是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战略储备粮基地,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迫切要求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提高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自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其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在支农资金实力、产权制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针对调查所显示的人才匮乏、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缺乏统一的平台、优质客户资源不足、同业信息共享存在壁垒及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合作(即银政、银银、银保三方合作)及加快内部的改革发展等涵盖了多方面的对策,对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6月开始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支农服务水平明显增强,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在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未来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9)
从2001年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改革试点以来,学术界对其的评价众说纷纭。文章首先讨论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方向改革理由。其次综合分析了学术界商业化方向改革成效和面临挑战的观点。最后运用马克思对合作制理论对商业化方向改革进行综合性解读:首先,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为什么会受到政府的青睐?一是因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希望获得占尽地方优势的政府资源,二是因为地方政府亟待培植自身权力可控的金融主体;其次,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为什么会受到学术界的好评?第三,如何辩证看待其商业化改革?一方面指出了商业化改革完全背离了合作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改革进行适应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政府的职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民权  徐忠 《经济学》2003,2(3):555-572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一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村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本以服务三农为主旨,探讨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方向,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应该坚持合作制;同时还指出了当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两大误区以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冲突、制度绩效和制度演进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现存体制下既有内生制度冲突,又有外生制度冲突;这些冲突造成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绩效低下。由于制度约束和路径依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演进方向在于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相似文献   

9.
10.
论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时代经贸》2007,(5Z):82-83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绝对份额的农村信用社尚存在许多问题,改革农村信用社夯实农村金融基础,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成功的保障。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考察,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来鉴证农村信用社走过的历程,分析问题所在,发现改革难点,并为解决改革难点提供可行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经历了60多年的艰辛发展,农村信用社现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最全面的正规金融组织,不过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的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经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研究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经验,是改革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有效途径.日本便是在亚洲农村合作金融成功的案例.结合日本经济社会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农业协会的组织机构,金融事业的组织层次、金融业务内容、风险防范制度体系方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信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其经历了60多年的艰辛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最全面的正规金融组织.但其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的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经营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总结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经验,是改革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有效途径,日本便是亚洲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案例.本文结合日本经济社会背景,首先概述了日本农业协会的组织机构、金融事业的组织层次、金融业务内容、风险防范制度体系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信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欠佳 ,亏损较为严重 ,这在一个方面反映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费用难以控制 ,经营成本相对较大 ,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 :一是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二是相关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落实执行 ;三是稽核检查不够到位 ;四是会计职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等。如何有效地从严财务管理 ,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原则。一、民主评议的原则农村信用社是由职工、农民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入股 ,社员民主管理 ,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 ,因而“民主”是组织的核心和根本。只有…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则祥 《经济问题》2001,(3):13-15,46
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案是一种强制性的强度安排,存在诸多缺陷;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忽视了合作金融的国际变化趋势,同时,也脱离了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因此,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市场导向原则进行,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从发展趋势看,地方性、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农信社改革至今,热点的问题凸现为产权结构和历史包袱两个方面。前者的核心问题在于内部人控制、外部人干预的格局形成的制度经济学因素以及路径依赖问题;后者的核心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乡镇企业以及农民之间某一个或者多个的行为导致的农信社的坏账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这样的历史问题不单单局限在这两个方面,而是涉及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供给(正规金融与地下金融)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损失)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无疑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冯梅 《经济师》1997,(6):29-30
国有企业改革中“内部人控制”的治理对策●冯梅我国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深层次的产权变革重塑市场主体,在公司制改组中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代理问题,是代理人侵犯委托人的行为,其原因中在企业治理结构转...  相似文献   

18.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状况1 .农村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率开始下降,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目前,中国仍有1亿多农村人口日人均生活费低于1美元,按国际标准属于贫困阶层。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目前仍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2 .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模糊的产权归属…  相似文献   

19.
郭志芳  刘银凤 《经济问题》2007,332(4):106-10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将会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等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不断深化改革,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20.
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民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而它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却发展缓慢.本文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户提供的小额信贷的特殊性出发,对其风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