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2015,(17)
近些年,住房问题成为城镇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之一。住房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关系到城镇居民的安居乐业和自身权益的保障。2012年以来珠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规模、投资额、竣工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面临着政策失灵、分配不公、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可以从保障享有住房保障主体利益、加强政务公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完善珠海市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青年女性以其天生独特的特点在全面实现中国梦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女性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事关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大局,要重视并加强青年女性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极完善青年女性的政治权益保障机制,实现平等就业,重视青年女性的教育保障问题,不断提升青年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青年女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还存在很多宏观制度层面上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对女性的社会排斥。同时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违法和部门的监管不力,也使部分女性就业权利和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因此,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政策进行改革,以改革为契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而维护女性养老保障权益,逐渐消除各种因素产生的对女性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目前全国农民工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中西部贫困和边缘地区,他们整体文化层次低,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为主;农民工就业面临着拖欠工资严重,权益未能得到保障;劳动强度大,用人单位制度不完善;劳动环境条件恶劣,安全卫生缺乏保障措施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必须要健全法制,完善法规,确保劳动权益;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密集型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提高文化层次,增强自身素养,实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5.
为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以及生育率低等问题,我国于2021年5月31日起正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此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不仅是针对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对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保障女性生育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相关研究显示,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仍遭受的显性(或隐性)歧视,女性担心生育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或职业中断影响职位升迁。因此,三孩政策的实施,可能加剧女性就业的歧视问题,进而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缓解新的生育政策给女性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保障女性生育和劳动权益,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就业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如何切实保障各个群体的公平就业权引起了理论界的进一步思考.在就业领域,就业歧视已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实行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是就业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公平就业是实现人类基本价值的需要;是"和谐社会"的诉求;是保障基本人权的途径.完善公平就业立法,应明确界定就业歧视的概念;明确特殊群体公平就业的具体规定,在明确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的同时,必须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与管理,以更好的保护公民平等就业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就我国现状来看,女性就业难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外部环境对女生的歧视。其次是对女性工作周其较短的预期。文章随后也提出了相关对策。一是,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二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三是,企业内建立倾斜于女职员工作制度。四是,女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竞争力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启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我国继单独二胎政策后作出的重大调整。文章分别从就业性别歧视和维护女性"生二胎"权益这两方面探讨了"全面二胎"政策对女性就业带来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参考国外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生育保险制度与反歧视法的意见、完善我国的生育制度与反歧视措施"的解决方案,以保证女性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民生大事,文章拟从法律法规保障、制定就业促进政策、开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以及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完善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涉及到9900万农民工和其身后的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及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生育保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女性农民工纷纷进城已成为从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目前仍存在不少空白.特别是女性农民工的生育权利,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没有为女性农民工办理生育保险,致使女性农民工的生育保险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民工生育保险问题,应从完善政策体系入手,帮助企业依法参加生育保险,提升女性农民工维权意识,强化生育保险监督管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和举报专查工作,从而保障女性农民工在生育期间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相似文献   

12.
陶敏  沈冬军 《现代商业》2008,(5):277-277
失地农民权利保障问题是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需要解决问题.本文运用法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通过赋予失地农民市民权来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思路,并从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来具体探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3.
陈志刚 《商场现代化》2007,(13):313-314
从法律制度上寻求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表现。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现状描述入手,分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文章认为,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法律法规制定不够完善,出现法律漏洞、地方垄断、行业垄断对消费者利益的影响、法律法规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新生事物的发展速度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鉴于此,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必须注意四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一是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三是打破垄断,促进经济发展;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女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就业歧视问题却一直伴随着女性劳动者。产生女性就业歧视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传统观念,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等方面。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女性自身素质等。  相似文献   

15.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镇女性的就业模式是“去性别化”的,该模式导致女性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偏识;市场机制迫切呼唤更加灵活、弹性和多样化的女性就业模式与之适应。“性别化”的就业模式满足机会均等原则,对促进我国女性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我国政府应建立一系列与新的就业模式配套的,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等引导性而非约束性的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社会政策,积极帮助女性转换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模式,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障问题突显,亟待解决。本文以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为核心,着力分析失地农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就业权益保障缺失,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有效化解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到年龄歧视,这让本就遭受性别歧视的女性雪上加霜。文章首先从女性就业时、晋升中和退休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就业年龄歧视现状,然后从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国家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自身素质低等方面剖析了原因,进而从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完善法律法规、减少企业聘请女性成本等角度提出了对策,为缓解女性就业年龄歧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激增,就业形式多样,为有效缓解政府就业压力,满足城镇用工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非正规就业群体也存在社会保障水平低、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要化解这些矛盾,必须从法律上、政策上、观念上、组织上、资金上等综合考虑,全面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倩 《现代商业》2012,(11):286-28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现实中就业性别歧视存在,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规制就业性别歧视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本文拟从性别就业歧视的角度出发,分析《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影响,并且探讨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对就业歧视做出定义、未明确违反就业歧视规定的法律责任等。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关键还是早日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等,以期推动促进就业法的完善,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学生校外兼职越来越多,在他们兼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权益受侵犯以及安全等问题。为了能使大学生兼职更加合法化、规范化,切实保护大学生权益、保障他们的安全,具体措施是:完善兼职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司法部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管力度;学校教育部门加强规范兼职管理和大学生兼职法律知识宣传;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