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巴塞尔协议Ⅲ及我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的推出,目前我国已确立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新模式,这不仅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及资本计量方法的改变,更蕴含着新的银行经营治理要求,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资产管理方式及盈利能力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在新的银行临管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体制下,银行监管应树立新的理念。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银行监管的基本要求,认为应在三个方面加强银行监管:内控建设的有效性、防范性和化解经营风险、市场准人,同时对广东银行业审慎经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对危机反思现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并开始落实为对监管制度和监管政策的完善与变革。而且,银行监管理念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对银行转变经营模式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从下向上的方法以及金融外部性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新理论思路。该思路说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不在于监管工具,而在于对监管标准的把握。该思路不仅有助于解释目前已推出的主要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措施,而且也能用来开发新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相似文献   

5.
论开放经济外资银行监管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入世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加速过程中,国内面临对中资银行与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在主体地位的平等与对外资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方法的适用等方面,矛盾突出。为此,需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开放经济体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经验模式,来解决银行业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监管问题。在措施上,需要全面地调整、改进国内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其中重点在于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完善。从总体上说,需要在基本保障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发展完备的监管技术标准与手段,并促进国际间的监管合作。在中国入世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加速过程中,国内面临对中资银行与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在主体地位的平等与对外资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方法的适用等方面,矛盾突出。为此,需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开放经济体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经验模式,来解决银行业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监管问题。在措施上,需要全面地调整、改进国内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其中重点在于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完善。从总体上说,需要在基本保障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发展完备的监管技术标准与手段,并促进国际间的监管合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银行业发展策略必将从整体上改变。银行将更加重视在传统优势领域竞争,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更加审慎;银行业务将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回归;银行业务将适应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承担更少风险、更具挑战的经营环境。全球金融危机重新定义了银行竞争和取胜的规则,使得金融服务格局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化。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银行业不但要全面审视、客观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而且能够正确判断后金融危机时代业务发展与银行核心竞争力相符的全新经营模式。同时,为避免和平息今后危机发生,监管当局应致力于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监管、实施宏观与微观监管、并表监管、经济逆周期监管以及完善监管保障建设,以此促进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监管资本要求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外部约束条件之一,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并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2012年6月8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资本办法》吸收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成果,坚持我国资本监管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银行业实践,对现行资本监管制度进行全方位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竞争趋势,跨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可能从跨期风险分担机制的瓦解、反馈效应的强化、跨业风险传染三个方面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冲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对结构性套利的追逐,主要体现在杠杆率、信息披露与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二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上主要监管体制的审慎性效果以及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监管差异,本文考察了利益冲突诱发的监管"竞次"博弈。国际金融审慎监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业务,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但是,对于监管体系与市场经营模式配置错位的改革却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9.
低杠杆率、高流动性以及纳税人隐性担保的消除将大大改变银行经营模式,随着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监管准则和监管方式的改变,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增添许多变数重树银行公信度2008年10月13日,英国政府注资近400亿英镑救助危机中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劳埃德银行。当年,这两家银行机构都处于资产负债表规模过大、杠杆率过高、对短期大规模融资过度依赖的危险状态,已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由于缺乏对濒临倒闭银行的处置机制和这两家银行对国内信贷的重要性,政府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增资救助。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竞争趋势,跨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可能从跨期风险分担机制的瓦解、反馈效应的强化、跨业风险传染三个方面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冲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对结构性套利的追逐,主要体现在杠杆率、信息披露与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二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上主要监管体制的审慎性效果以及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监管差异。本文考察了利益冲突诱发的监管“竞次”博弈。国际金融审慎监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业务。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但是,对于监管体系与市场经营模式配置错位的改革却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11.
巴塞尔Ⅲ强调宏观审慎监管,并针对系统性风险提出了许多宏观审慎监管要求,一方面提高银行业自身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限制银行经营中的高风险行为。本文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要求引发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时空特性,并分析了杠杆率、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工具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宏观审慎资本工具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制定并被世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普遍认可,以审慎性银行监管为重要内容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阐述了持续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核心原则》的实施对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水平,增强银行业稳健经营、抵御金融风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个别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合理收费等不规范经营行为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若整个银行业系统滋生系统性的不良经营风气,并产生扩大效应,从而影响银行的可持续经营发展,并进一步危及国内银行业多年的改革成果。同时,银行不规范经营行为也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管提出新的挑战。为此,本文分析了国内银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根源和及其对经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对银行的资本约束、监管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厉的情况下,银行业要可持续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差异化经营正日益成为新的趋势。差异化经营,打造特色业务,在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同时,对社  相似文献   

15.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1,(7):83-83
刘明康:银行应计提留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撰文指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应有机结合。应结合对宏观形势和银行业风险状况的判断,要求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基础上,计提留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的不同,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他表示,要持续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赵源  孟磊 《现代金融》2013,(4):42-43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巴塞尔管理委员会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以期通过提高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危害与影响,规范银行体系的运营与发展。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正式落地,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监管树立了新的标杆。新监管标准对中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监管、流动性风险及贷款损失准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引导我国金融机构调整资产构成、优化盈利结构,促使银行业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走上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增长道路,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我国银行业将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监管标准要求都高于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达到新的资本监管标准。尽管近年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经历改制上市后,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稳健性水平大幅提高,但我国新监管标准的正式实施,仍将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经营行为,以及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的货币政策框架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巴塞尔协议III(巴塞尔III)是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后,对银行业提出的新的监管要求。巴塞尔III草案试图通过提高银行业抗击冲击的能力、风险管理和治理能力以及银行的透明度,来保证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而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对金融危机反思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银行作为货币金融业务的特许经营企业,在继续推进完善法人治理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同时,应当用历史和辨证的态度理解新监管要求背后的逻辑,从微观与宏观并重入手来完善和改进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增强抵御全球、区域和周期性系统危机影响能力,提高银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建华 《时代金融》2009,(1X):23-25
<正>有效银行监管这一概念,是BCBS在BCPs中提出的概念。概括地说,有效银行监管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以审慎监管为特征,以确保银行业稳健经营并保有充足的抵御业务风险的能力为目标,是构成一个国家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