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07,(14):31-31
早些时间,央行行长曾表示,是否加息主要看5月份的数据。因此,5月份CPI一公布,市场对央行加息预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在市场多数人看来,为了遏制通货膨胀,挤压两大资产的泡沫,加息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出来说,由于市场对加息不敏感,或在中国加息对宏观经济没有多少效果,因此加息还不如取消利息税。从居民一年期存款的收益来看,加息与取消利息税是完全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2.
唐玮 《环球财经》2010,(11):80-83
以往在加息时,人民银行通常会在加息公告里对加息之目的作出解释,例如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等。而此次公告,仅公布了利率调整情况,对于加息的目的却只字未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信息》2004,(17):39-39
中国加息还是不加息,这个问题近日又被提给了央行。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表示,中国不适合在短期内加息。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息问题目前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主张加息的人是出于简单的理念,即利率是资本的价格,价格扭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也有人考虑到加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一是加息后,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5.
李赟 《新财经》2006,(6):62-63
在全球央行加息的浪潮下,中国的加息也如期而至,踏入加息通道之中。兹事体大,央行加息犹如石子入水,泛起的涟漪势必波及深远——宏观经济、产业行业、金融市场等无不处于冲击波之内。对此,中金公司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各有一番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黄杨 《环球财经》2010,(11):86-87
由于本次加息目的不明,因此在“抑制通胀”之外,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此次加息也是为了“打压房价”。这个目的能达到吗?根据历史统计,在上一轮加息周期,第一次及第二次加息后的一个月,地产股都跑赢了大盘  相似文献   

7.
热点     
《首都经济》2007,(10):9-10
央行2007年第五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9月14日宣布,自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距上次加息仅有25天。  相似文献   

8.
近日,央行要加息的消息不绝于耳。国内股市也为之上上下下。随着十二月通胀的数字的公布,对加息的担心更为加剧。加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汇报》8月22日]不久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0.27%。上个星期,又再宣布另一次加息,也是0.27%。一再的加息,吸引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注意力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倪金节 《环球财经》2008,(7):122-123
在通胀阴影的笼罩下,全球金融市场在激荡和喧嚣中度过了一个月。 石油价格飞涨、欧洲通胀重上高位、特里谢和伯南克暗示将加息的言论,都加深了市场对全球进入加息周期的担忧。我们相信,尽管目前加息的时机还未完全成熟,但减息的空间已经暂时消失,全球加息周期来临可期。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央行已5次加息。置身于加息通道之中,加息的力量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到各个领域。对于2007年3月中旬前按揭房贷的贷款人来说,今年的5次房贷加息效应要在2008年1月1日起集中体现。临近年底,要不要提前还贷?提前还贷要注意些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易宪容 《宁波经济》2004,(10):15-15
目前,加息的话题又频频在各家媒体上出现,无论是赞成加息的还是反对加息的,大家都能够举出一大堆理由。我不能说他们没有道理,但是,有一点必须肯定即事情的实质方面更为重要。因此,对于中国要不要加息,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利息是什么?在市场体制中,几年不变的利息是否反映了市场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宁波经济》2004,(12):27-28
央行加息动作实行已有时日,各种评论也频繁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对加息政策的充分解读之后,我们更为感兴趣的还是,加息对宁波的冲击有多人?尤其是火爆了近4年的楼市是否由此出现颓势.还是短暂调整后再次点热市场?同时,普通市民面对加息的多种反应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14.
出其不意     
李潼军 《环球财经》2010,(11):77-77
十七届五中全会结束的第二天,央行就“出其不意”地宣布加息!这是中国央行时隔33个月后的首次加息举措,让各方都措手不及,关于是否已经进入加息通道的争论也较为激烈。  相似文献   

15.
胡小文 《世界经济研究》2023,(5):76-90+136-137
在当前美联储加息周期冲击下,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和汇率波动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亟需加强政策监管。文章构建一个包含跨境资本流动审慎监管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系统研究美联储加息造成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并深入分析跨境资本流动的“双支柱”政策应对效果。结果显示:第一,美联储加息产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导致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加剧,造成经济下行。第二,面对美联储加息,小幅跟进式加息能缓解产出波动,但不能缓解汇率、跨境资本和资产价格等波动,而大幅加息对经济和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都较大;“双支柱”政策相比加息政策有明显优势,既能抑制跨境资本流出,又能降低经济波动与金融风险。第三,社会福利损失分析表明,最优的双支柱政策组合是货币政策钉住产出、通胀和汇率波动,宏观审慎政策钉住跨境资本波动;随着宏观审慎政策力度增大,社会福利损失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由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始终不明显,于是有人为央行支招,建议央行动用“杀手锏”——加息,并且宜早不宜迟。我们觉得这种看法有些不妥,因为目前加息的负作用太大,况且加息对遏制局部过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2010年4月,面对加息的提问,他甚至用反问来回答记者的围追堵截,“谁说要加息了!”  相似文献   

18.
【香港《大公报》8月14日】连日来,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以及通货膨胀风险促使各国再次祭起加息的大旗,一股加息浪潮席卷全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全球加息的热浪和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多,中国的谨慎与独善其身引起了国际上的种种猜测。  相似文献   

19.
《宁波经济》2004,(12):21-22
央行宣布加息决策之后,中国是否已进入一个加息周期,将成为最大的悬念。自1996年下半年以来的8年中,中国内地利率一直处于“降息通道”,经过连续8次降息,存款利率从10.98%下降至1.98%。去年以来,为是否应该“调头”加息,众多学术界、文务界人上展开了近乎话语混战的激烈争辩,直到加息前,官方口径依然为“保持利率稳定”。此次突然转变态度,是否意味着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20.
柳松 《南方经济》2005,(2):66-68
央行九年首次加息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央行加息基本内容的考察,深入分析央行加息对宏观调控效应的可能表现和制约调控效应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剖析央行加息的政策意义:一方面旨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另一方面将从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和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对中国体制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