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 ,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 ,大战略”与土地基本国策相结合 ,即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保护耕地 ,同时又能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则成为人们必须回答的一大课题。本文仅对小城镇建设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一新的理解。  为了切实保护耕地 ,1 997年 ,中央提出了在全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决策。小城镇建设既要保护耕地 ,又要保证小城镇发展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因此 ,小城镇…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揭示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深入辨析其效率提升的复杂组态路径及演变。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效率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区域内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路径可归纳提炼为技术主导下资源—经济驱动、政策助力下资源—技术驱动、资源与经济双元逻辑下技术—政策驱动3条组态路径。(3)研究期内高水平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呈现明显的时空演变,且核心条件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一个受“资源—经济—技术—政策”复杂系统因素交互影响的组态问题,针对长江经济带异质性区域的效率提升应注重路径措施“整体谋划”和“因地施策”,并从生态补偿、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等方面强化流域间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联动协同。  相似文献   

4.
基层耕地保护难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层是耕地保护政策的最直接的执行者,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基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基层耕地保护的难度较大,形势相当严峻。成因剖析基层政府领导的耕地保护意识没有完全确立。在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这一对关系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发展是硬道理”,而保护、节约资源的“硬道理”,却往往被忽略。耕地保护问题,上层虽然要求严格,基层却往往不以为然。一方面,一些基层领导对本地的耕地资源基本情况以及省情和国情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全国耕地“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甚至认为耕地保护“阻…  相似文献   

5.
一、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耕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维持并稳步提高其为人类服务的基本能力 ,这种基本能力具体表现出耕地资源在被人类利用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和环境产出能力。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耕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 ,仅耕地就能提供人类生命活动 80 %以上的热量和 75 %以上的蛋白质 ,人类 80 %的食物来自耕地。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数量和质量是国家…  相似文献   

6.
耕地资源是国之根本,也是垦区赖以生存的命脉。如何使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耕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垦区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宁安农场有限公司审计部近年来开始探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土地承包费专项审计调查”课题。旨在解决场区耕地资源分配及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方面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视角,解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演化时空过程,探究耕地利用合理区间,分析区域耕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针对性优化目标与路径。研究方法:最小人均耕地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行星边界框架。研究结果:(1)粮食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呈现“略有盈余,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东盈西亏,梯次变化”;(2)生态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总体处于较显著的赤字状态,生态赤字呈“由升转降”的波动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西平东亏,中部优化”特征,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已远超行星边界范围;(3)湖南省耕地利用规模应控制在3.79×106~4.23×106 hm2。研究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核心问题不在于数量不足,而突出表现为耕地利用程度减弱、粮食播种占比低且持续波动、耕地产出能力不足,其耕地利用质量亟待提升,利用结构亟需调整。分区分类调控是实现湖南省耕地科学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广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成果,详细分析了广东近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利用方向,并从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经验优势几个方面对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投入,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不可避免。该文在分析广州市耕地数量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选择了广州市的两个产业发展时期,即“二三一”型阶段(1980~1993年)和“三二一”型阶段(1994~2002年),对两个时期的耕地数量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在不同产业结构下耕地消耗存在着差异,发展阶段越高,耕地消耗量越小;(2)在“二三一”阶段,耕地变化受工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消耗;(3)在“三二一”阶段,广州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减少,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4)在耕地转化效益上,“三二一”阶段明显要优于“二三一”阶段,广州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0.
王春平  高云  彭静 《农业经济》2005,(10):28-30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马克思,1867)。针对我国耕地资源贫乏和市场化及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严重流失的现状,1986年制订并经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把“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立法宗旨,新世纪以来国家更是采取了“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现有土地资源145,700平方公里,“六山一水三分田”。全省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有限,仅有55,638,000亩耕地,每人平均只有一亩六分地,而且耕地逐年在减少。建国三十二年来,耕地减少了15,452,000亩,平均每年减少482,875亩,相当于一个中、小县的耕地面积。耕地减少,除水冲砂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揭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为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整体上呈现提升趋势,粮食功能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2)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3)从全国层面来看,科技投入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条件、财政支农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从粮食功能区来看,不同因素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耕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完善相关政策工具设计”“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立足西北干旱区土地开垦与弃耕频繁的土地利用现象,揭示西北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区进行研究,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因子得分法与限制性因子结合法进行土地宜耕性评价,并分别给出空间利用对策。[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数量结构,敏感区面积较大,极敏感及一般敏感区面积都较小;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本底条件多为“较好”及“一般”,但开发受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玛纳斯河流域混合型不稳定耕地及生态型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分别为85 684.77hm2、82 011.87hm2,可优先退耕。[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受生态约束较大,其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不稳定耕地的生态退耕,对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为促进边境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及Tobit模型从动静两方面研究了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分区域影响因素。[结果](1) 2008—2018年中国陆地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经历“小幅下降—快速上升—稳步上升”3个阶段,耕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多点式”向“带片状”转变的态势,连片集聚度不断上升。(2)边境地区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波动幅度较大,由2008—2014年的“倒V”型反转向2014—2018年的“V”型增长过渡。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果来看,西南边境地区>西北边境地区>东北边境地区,这与各片区发展的资源禀赋、区域定位等差异有关。(3)东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劳动力,西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化肥施用量、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机械总动力,西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影响因素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5.
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建立耕地资源核算制度,能够加强对耕地的监控和管理,是防止耕地资源流失的有效措施。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2亿公顷这条“红线”。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用耕地的各种因素不会减弱,反而有可能增强,守住这条“红线”的前景并不乐观。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从源头上掌握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适时进行政策调控,有利于加强耕地资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分析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地理分布,可为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并在SPSS软件的帮助下,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的地形、经济等因素有关,各个地区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当前政府关注的耕地流转问题,分析了广西”转承包(租)经营模式”等6种耕地利用现状的利与弊.目前耕地流转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者”责任”模糊、利益分配不公和风险难控上,据此,作者提出了允许耕地闲置者”耕地经营权有偿买卖”,对闲置耕地征收资源浪费税等措施,以提高耕地利用流转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北咸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对耕地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利用评价研究有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和规划;分析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湖北省咸宁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可持续性利用评价;提出了咸宁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中的新问题,构建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政策框架,为中国耕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耕地保护管控面临着耕地利用与质量建设分割、耕地保护手段单一、国土空间管控对立等新问题;(2)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的目标为提高耕地质量抵抗力、保障非粮耕地恢复力和构造国土空间缓冲力;(3)依据数量、空间、利用方式的管理特征,形成耕地“四级分区”差异化的管控体系,通过全方位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通过稳定生产和弹性调控,实现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情景下的耕地流量有序释放;(4)实现路径包括实施分区的全方位全流程的监测与治理,建立基于发展权和生态价值的补偿机制、“非粮化”复垦专项储备资金,设立保护性开发储备及应急复垦制度等。研究结论:构建中国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框架,实现对现状耕地及潜力耕地分区差异化管控,可以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冲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益,契合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