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与之相对应,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重点则主要体现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支农资金的整合和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华会计学习》2011,(7):25-26
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家对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提升村级会计核算水平的根本途径。根据省、  相似文献   

3.
何发挥财政与金融支农的合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关键步骤。县乡财政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和资金生产要素的主要供给者,直接担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任。笔者通过对目前化隆县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现状以及财政、金融支农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财政金融支农策略。  相似文献   

4.
山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财政支农机制(一)建立农村公共财政分配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山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增强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机制。因为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规范、合理的农村公共财政分配机制做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但由于客观环境、农民自身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仍面临诸多矛盾。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尤其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如何通过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是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中亟需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走在全国前列,江苏财政和金融部门理应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增强支农力度,加快江苏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江苏财政与金融支农情况的效用分析,并在对江苏部分农村地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财政、金融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一、江苏财政支农效用分析1、合理运用各种财政政策,不断增强支农力度。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江苏省财政支农资金分别为37.84亿元、43.30亿…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和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既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乡风明、村容村貌和管理方式的争面进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财政部门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两个反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李岷 《中国财政》2012,(14):36-37
近年来,贵州省财政支农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和服务"三农"工作大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突出重点抓关键,创新支农体制机制,加强支农资金监管,财政支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城乡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对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我国财政部门应适时调整支农政策,以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规范自治区基层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管理工作,10月12—13日,宁夏财会函授学校在吴忠市举办了全区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管理系统软件培训班。宁夏财会函授学校校长刘建洲出席开班仪式并做了动员讲话。刘校长指出,提升农村财会人员水平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次培训是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培训...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应定位为:劳动力转移应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充分利用,是保山这类西部边远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就地就近转移是实现保山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财政担负着极其重大的任务: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支农资金的整合与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效率.围绕这些任务,笔认为,要做好“加减乘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增加"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地区不断创新支农资金监管机制,有力地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到位、部分支农资金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创新监督手段、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逐步成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级财政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但是,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管理和使用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府采购》2007,(1):76-76
(本刊讯)2006年12月19日,财政部金人庆部长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根据中央有关精神,2007年财政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支农惠农力度,重点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强化各项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2007年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比重比2006年提高。二是继续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土地出让收入要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解决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赤壁市地处湖北的南大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努力克服各种矛盾制约,理清财政支农工作思路,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支农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湖北省枣阳市财政局抓住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市的机遇,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管理、财政服务等手段,积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新路子,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4亿多元,其中本级财政支农资金2400万元,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农机、财政扶贫、国土、文化、广电、交通、卫生、计生等25个部门的900多个项目,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一、提高认识,积极主动抓整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我们财政支农工作在现阶段提出的一个创新投入理念,如何把这个理念运用到财政支农工作中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及时认真学习了财政部《关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财政厅有关精神,做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了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为了集中资金办大事,着力解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资金投入,更离不开建 立长效的资金投入管理和资源分配机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 段,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实施和推进以财政 支农资金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显得尤其紧迫、重要。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做好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综合运用财政手段,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邯郸市财政局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不断加大财政政策、财政资金和财政服务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