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DNK-DSGE框架下引入了包含影子银行的金融中介部门,将影子银行视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体系在高风险领域的延伸,并探究了该中介体系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正向的利率冲击虽然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并降低了低风险企业的杠杆,却引起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以及高风险企业的加杠杆行为,负向的利率冲击则恰好相反。影子银行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在对传统间接融资体系形成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影子银行经营者的风险偏好以及经营者、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对影子银行利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岳喜伟 《经济论坛》2003,(14):17-19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何依次影响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即货币政策如何传导,这是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功能、合理确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深入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激烈的争论始终充斥于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之中。目前得到较多认同的看法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渠道,另一类是信用渠道。所谓货币渠道,是指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财富效应渠道、汇率渠道等,这些已有…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莉萍 《金融评论》2011,(4):37-53,124
本文从金融功能视角,将影子银行体系的范畴界定在发挥了类似于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结算等功能的三大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此前提下,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视角,重点剖析了前两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机制。同时,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对商业银行具有有限替代效应,并在货币市场上产生外部溢出效应。即流动性之谜。最后,基于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缺陷,提出从抵押品管理角度入手。在金融市场中建立证券最后贷款人,以规避影子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在不稳定性,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具有顺周期特征,而且其周期振幅远大于传统商业银行.最后,本文从监管定位、信息披露、市场数据监控和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谈及当今世界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早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子银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此,分析定义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内涵,以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为例,深入研究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同其产生的宏观效应,并就我国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6年1月~2014年3月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以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碍主要集中在对M2指标有效性以及M2向利率、银行信贷、资产价格等中间变量的传导阶段;在不同的传导机制中,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向最终目标传导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7.
8.
高蓓  陈晓东  李成 《经济研究》2020,55(4):53-69
货币政策调控能否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对经济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银行产权异质性决定的市场风险偏好,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揭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在影子银行存在与否两种情形下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当金融市场不存在影子银行时,股份制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性高于国有银行,主要源于两类银行的股东构成不同,高管任命和考核机制迥异;为了规避监管约束,金融市场催生出影子银行,隐性放松了银行贷款条件,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但影子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发展初期对贷款替代率较高,资金60%以上进入实体经济,对经济的边际贡献显著,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替代尤为突出。此时,影子银行虽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但也缓解了强硬政策"一刀切"迫使银行抽资断贷对经济的损伤;伴随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部分资金转向"同业",此时影子银行对经济的贡献降低,但资金涌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积聚了大量金融风险。因此,与单一加强监管相比,持续深入的金融改革才是彻底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10.
货币政策信用传导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其核心是考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贷款对经济的影响。本文用CC-LM模型对信用传导进行分析,试图让银行资产和负债在模型中都发挥作用,信用传导机制发挥作用需要现实微观经济基础的支持,满足三方面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论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当前以信贷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banks,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been pursuing monetary policies which allow shadow banks to access its reserves. The paper examines these policies i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structure. The aim is to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convert credit claims into money or enable them to simulate the money-form. As the financial crisis reached its peak in September 2008, the Fed was not able to contain the impact precisely because the security structure existing between banks and the Fed did not extend to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which had meanwhile become thebackbon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To address this situation, the Fed initiated new security structures that were designed to also give players in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ccess to liquidity and collateral. The concept ‘security structure’ serves as an analytical tool to explore dynamic forms of safety and liquidity generation an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redit expansion and money creation. It also help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ree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stages of security: central bank money, quasi-money and shadow money. In this way, it foregrounds the politics of (shadow) money creation.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途径传导,对于两种渠道在传导中的作用及效果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传导过程及存在缺陷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种传导渠道各有优劣的结论.只有将两种渠道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货币政策顺利传导,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烨东  陈勇 《经济经纬》2005,(2):134-135,152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行使中最为关键的工具之一,是否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能够有效地传导信息,实现宏观调控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率与投资和储蓄之间是否正相关。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利率和投资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投资,但是加息与储蓄之间则几乎没有相关性。要想利用利息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必须进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SVAR研究,多数选取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衡量政策冲击的指标变量,但理论研究表明,用流动性指标衡量货币政策冲击更适宜。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也一直强调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控制。因此,金融机构流动性应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部分。以此为起点,笔者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SVAR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是唯一的,金融市场的种种特征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多样性,股票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就具有独特的规律,在不与银行信贷的创造机制相连的前提下,信贷资金和股市资金的沟通是合理的,目前中国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没有为货币政策传导创造更加有效的机制基础,股票市场还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17.
陆虹 《财经研究》2012,(7):133-144
文章以1996-2012年的相关季度统计数据,运用STR模型和LM统计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及地区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果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特性,即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同时,这种不对称性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运行存在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理  张琴  黄帆帆 《技术经济》2013,(2):124-131
利用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月度数据,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省际传导渠道和传导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无论从政策工具到中介目标,还是从中介目标到实体经济,都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依据实证结果,从稳物价、促增长和缩小地区间差距等方面,对构建差别化货币政策的实施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汇率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凸显,推动了学术界对货币状况指数(MCIs)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功能研究、缺陷研究、应用研究为线索,对MCIs的研究脉络作了系统分析,并试图通过分析,对MCIs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运用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