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结合中国自1995-2012年18年城镇居民相关经济数据,利用跨时叠代模型与C-D效用函数,探讨了最初消费倾向不同的消费者其消费、效用随预期通胀率与利率变化的关系,得出中国城镇居民短期消费具有理性。因此,通货膨胀连同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实际影响较弱,改变消费者最初消费倾向的政策能够明显提高消费者消费与效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观测的月度通胀率和利率序列,该文设定不可观测的预期通胀率和预期真实利率服从向量自回归过程.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将该过程改写为状态空间表示,根据卡尔曼滤波算法可推断预期通胀率.经验结果显示,以上预期形成机制假定所产生的预期通胀率是实际通胀率的无偏估计,这同理性预期假定是一致的.该预期机制所产生的方程残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预期误差小于其他几种预期机制假定下的结果.该文还估计了预期通胀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通胀预期的卡尔曼滤波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留彦 《经济学》2005,4(4):843-864
基于可观测的月度通胀率和利率序列,本文设定不可观测的预期通胀率和预期真实利率服从向量自回归过程。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将该过程改写为状态空间表示,根据卡尔曼滤波算法可推断预期通胀率。经验结果显示,以上预期形成机制假定所产生的预期通胀率是实际通胀率的无偏估计,这同理性预期假定是一致的。该预期机制所产生的方程残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预期误差小于其他几种预期机制假定下的结果。本文还估计了预期通胀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通货紧缩条件下消费预期心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通货紧缩条件下,非稳定型的经济环境使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心理成为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负面因素,它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扭曲做为经济主体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延长经济调整时间。由此,政策在制定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政策时,重视消费者消费预期心理。政府制定的政策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者消费行为才有可能按着政府政策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胀预期测度是通胀预期管理的前提。文章基于通货膨胀持久性特征,在无套利假设下,将实际通胀率这一宏观变量纳入传统的因子模型中,并运用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数据对我国居民通胀预期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通胀预期并不完全满足理性预期假设,而是与实际通胀之间存在有规律的系统性偏差,短期实际利率的变动是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通过强化货币政策前瞻性可以消除这种偏差,从而抑制实际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固定利率条件下,建立了偿还银行商业贷款的差分方程模型。经检验,模型合理,对于消费者理性地进行消费,科学安排每月支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个月来的市场疲软现象,与消费者预期价格下跌且会进一步下跌有着直接关系。这种消费心理预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除了主要是物价上涨率外,另一主要因素就是利率变动率。目前稳定的利率和保值储蓄使得消费者倾向于储蓄而不是购买。在市场上,消费者通常总是一只眼睛盯着物价,另一只眼睛盯着利率。当市场坚挺时,如果除费者预期物价会继续上涨,在利率补偿不足以抵销物价上涨损失的预期下,消费者就会减少储蓄而增加购买。此时提高利率,对于抑制过热消费,把储蓄转化为积累,不失为明智之举。我国近两年来的三次利率上浮,对于吸收储蓄存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市场疲软时,如果消费者预期物价会继续下跌,在利率不动的情况下,消费者不会马上踊跃购买,而是会等到物价跌到谷底时再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消费函数的矛盾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军 《经济学家》2001,(5):22-27
本文在对中国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与现实、微观与宏观消费函数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原因,指出中国消费函数理论的建立关键在于其微观基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此,笔者提出了关于当前体制转轨时期消费者特定消费行为三个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递归优化理论建立了包含资本折旧率和贴现因子的最优消费模型,通过猜解汉密尔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得出了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值函数、策略函数、最优消费和资本累积序列。通过分析最优消费和资本累积序列发现:当资本产出弹性等于单位弹性时,AK模型的资本增长率更大,资本不收敛;当资本产出弹性小于1大于0时,AK模型的资本增长率更小,资本收敛。通过分析值函数发现:消费—投资比与社会效用成反比,贴现因子与社会效用成正比,折旧率与社会效用成反比。基于中国1978~2010年的消费和资本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中国的值函数受到经济增长阶段的系统性影响,当经济处于较低的起飞阶段时,消费—投资比与值函数成正比,即与理论模型预期相反;当经济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时,消费-投资比与值函数成反比,即与理论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虚拟货币对消费刺激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以虚拟货币的流动性折损特征为基础,将参考点、交易效用以及损失厌恶与现金偏好两大心理规律纳入消费模型,分别对持有虚拟货币与真实货币时的消费行为进行效用分析及比较静态分析,并通过包含60个参与者的实验室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货币具有不同于其他电子货币的特殊消费刺激效应,主要来源于规避流动性折损所带来的交易效用提升和损失厌恶与现金偏好所导致的成本敏感度降低,消费刺激效应的大小与虚拟货币的流动性折损、消费者的现金偏好程度和预算财富值正相关,而与消费者的损失厌恶程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 理性预期革命以前,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模型(LC/PIH)一直是研究居民消费行为(储蓄行为)的主要理论框架。根据LC/PIH模型,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消费者会在生命周期中平滑其消费量,未来的消费计划取决于未来收入和财产的平均值。这一结论是在确定性条件下得出的,故被称为  相似文献   

12.
价格离散、信息搜寻与团购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团购行为是当今消费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源自市场和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双重因素是导致消费者行为变化的根本原因。基于产品信息的价格函数模型,分析团购有利于消费者实现信息共享,减少搜寻成本,降低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消费效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消费行为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别给出了无消费信贷和有消费信贷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型 ,阐释了消费信贷的作用机理 ,并结合现阶段中国国情 ,探讨了当前消费信贷政策及其有效性。本文认为 ,人们消费行为表现出收入、信贷、文化三效应。根据国情 ,( 1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进入信贷消费的社会 ,增加商品有效供给、提高居民收入以及提供居民相对稳定的收入和支出预期应该是目前刺激消费、拉动需求的主要措施 ;( 2 )保持节俭传统同时 ,大力倡导小康消费文化 ,反对诸如极品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 ;( 3 )采取“低信贷利率、低商品价格和低进入壁垒”的“三低政策”启动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西方经济学主流效用理论对消费者的效用测算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一事实,探索构建比例效用理论推导综合比例效用恒等式,并利用我国2001-2010年27个省份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数据的面板SUR模型对综合比例效用恒等式进行了验证,同时测算了农村居民效用水平。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效用水平在2001-2005年间较高,但下降趋势明显,2006-2010年间保持稳中略升;(2)河南、西藏和四川长期处于消费不足状态,山东长期处于消费过度状态;(3)中等收入省份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及其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军 《财经研究》2001,27(7):3-8
消费作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变量。消费函数所反映出的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和重要方面,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分析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主要的消费函数理论之后,建立了主要基于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三个中国消费函数模型。对这三个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模型与现实情况之间、微观消费函数与宏观消费函数之间存在着矛盾,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缺乏可作为建立消费函数模型的理论依据。笔者指出,要想建立中国的消费函数理论,必须着眼于分析其微观基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当前体制转轨时期消费者的特定消费行为。为此,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当前消费者行为的三个基本假设,试图为建立中国的消费函数理论奠定一个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资产定价既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也是许多困惑之所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股权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本文对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效用成本做了重新思考,引入"效用成本风险异质性"的概念,并将效用成本区分为"消费效用成本"和"风险效用成本"。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新形式,并对股权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宋彭 《经济与管理》2005,19(8):91-92,112
通过对1990-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数据进行检验,否定了在此样本区间内消费主体的理性预期消费假设;并利用样本数据建立了满足统计检验要求的且与实际拟合较好的消费模型,得出结论:消费习惯和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引入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弱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在基准LRE模型框架内又引入流动性过剩因子,定量给出了流动性过剩约束下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过剩均衡确定性条件。本文认为,当经济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最优利率规则体系应当至少包含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管理策略两个方面,相应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应广义化,包括短期名义利率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用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当期流动性过剩与预期流动性过剩存在相互权衡的关系,同时降低短期名义利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胀率的反应系数,并根据预期流动性过剩与当期流动性过剩的比重调整对利率规则与流动性管理策略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网购网红食品存在信任问题,基于融合扎根理论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建立消费者信任形成模型,分析得出消费者在网购网红食品过程中遵循“购前因素影响—消费者感知—消费者信任形成—消费行为决策”和“购后感知—购后信任形成—复购、推荐等消费行为决策”的消费者购后信任形成路径。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下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依据网红食品特性,结合消费者网购特征,应综合考虑产品自身、品牌、平台、物流质量等影响因素,增强消费者正向感知,促进消费者信任形成;拓宽多元化营销渠道,诚信宣传引导理性消费;利用社交平台增加售后信息反馈与维权途径,增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20.
自愿的在线反馈行为是网络消费中的普遍现象,其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即公共品的私人自愿供给。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消费者自愿进行在线反馈的动因,并相应探讨私人自愿提供公共品的原因,本文以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自愿在线反馈行为的效用模型,并利用网络问卷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自愿在线反馈行为是消费者在效用和成本之间理性选择的结果,公共品的私人自愿供给方式具有理性基础。本文拓展了传统效用函数的内涵,深化了对公共品私人自愿供给和马斯洛动机理论的认识,也为网络消费平台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