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法与金融”理论中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量原理为基础,以2003年-2007年间沪深两市中发生的151宗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从股权分置改革进程角度考察了法律制度改进对投资者保护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大小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的降低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在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众多因素中,股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抑制控股股东攫取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后股权分置时期控制权市场的激活使得控制权争夺战将愈演愈烈。以鄂武商的控制权之争为背景,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双方争夺控制权的原因以及资本市场对控制权争夺的反应。研究表明,鄂武商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达到27%,且这一私有收益是造成本次控制权争夺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资本市场对控制权争夺的反应后,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支持原来的国有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一直存在与国外经典融资理论相悖的情况,众多学者一直在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并提出了很多观点,如受我国特有的融资成本或相关融资制度的影响,但大都缺乏说服力。从全新的视角—控制权私有收益角度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之"迷",首先对企业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界定,然后通过模型解释控制权私有收益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影响,证明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时,在存在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获得更大收益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控制权私人收益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丹 《财会月刊》2006,(8):71-72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新红  杨锦 《会计之友》2021,(6):95-101
以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呈倒U型关系:当股权质押比例低于58.35%的临界值时,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小,随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的上升,基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的考虑,上市公司会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当股权质押比例高于58.35%的临界值时,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为了规避控制权稀释效应进一步加剧的风险,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上市公司会缩减股权融资规模。另外,这种倒U型关系在非国有企业和相对控股公司中更显著,且股权融资规模对质押比例的容忍度较低,其临界值分别为54.94%和55.09%。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和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典型的股权融资偏好特征,这与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是不相吻合的。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股权分置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股票不能流通,使得占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股东无法通过提高企业价值来获得资本利得,因此只有通过掌握大量自由现金流来获取收益,而自由现金流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募集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9.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0.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通过"郎顾之争"和"父子之争"两个案例,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控制权私有收益源自委托代理中的两类矛盾--经理人与股东、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不同的目标函数.然后在介绍笔者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后股权分置时代尚未解决的几个待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外部股东对大股东制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强化对其监管;后股权分置时代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特征与攫取方式有何变化;由股权稀释可能带来的内外资"控制权"之争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形成一种新的威胁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金融跛足"的现象,股权的高度集中及由此产生的控股股东私人控制权优势是重要原因。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旨在改革我国股市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保证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本文以京东方2001年至2010年融资行为和限售股减持行为的情况为例,分析股改前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和规章制度的不健全,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彻底改变控股股东损害中小股东权益这一现象,仍需在制度建设和市场完善等方面继续完善与加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青岛海尔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于股权融资偏好假说融资方式的变化。股改前,由于股权分割导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获利机制不同,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超额收益和套取现金成了非流通大股东的重要获利方式,因此,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决策基本是随股权融资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成了股权融资的附属和补充;股改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利益趋同,以前的股权融资超额收益也在逐步消失,大股东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正逐步促使上市企业的融资决策理性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  相似文献   

15.
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股权融资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4~2006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终极控股股东性质,考察了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金流权与股权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两权分离程度与股权融资成本显著正相关,而且这种正相关性在高自由现金流与低成长公司中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两权分离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还与终极控股股东性质有关,与国有控股公司相比,两权分离程度与股权融资成本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更显著,而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程度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性显著高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6.
股权融资偏好给上市公司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要消除不利影响不仅要调整企业的融资模式,而且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而股权分置改革恰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职能、影响股权融资偏好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会降低资产负债率,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会提高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同时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股权性质对资产负债率、留存比率、负债结构有影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最高,自然人控股企业留存比率最高、资产负债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6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民营控制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差异。结论表明:股权分置条件下,现金股利成为民营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直接工具;股权分置改革后,实际控制人的现金流量权与现金股利出现了“倒U”型关系,一定程度反映了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化趋势;实际控制人成为管理者的控制模式,加剧了控股股东对股利政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8年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市净率和资本结构指标都与股权融资偏好正相关,说明在大股东控制下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国有股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且相关性不显著;独立董事制衡度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我国独立董事还未能对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股价下跌及控制权转移风险,使得控股股东更易采取短期机会主义行为来为其控制权提供保障,而关联交易可以粉饰报表、稳定股价,从而抑制控制权转移风险。以2007~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支持”上市公司以规避股价下跌及控制权转移风险。按照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及产品市场竞争将样本进行分组,研究股权质押视角下关联交易作用机理,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支持”型关联交易的正向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公司和产品市场竞争较强的样本组内更显著,由于这些公司的控制权转移风险更大、融资更为困难,使得控股股东有更强的动机支持上市公司。研究结果进一步厘清了股权质押背景下关联交易作用机制问题,完善了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