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昆阳 《价值工程》2021,40(6):25-26
研究目的是通过认识、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带来双重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现实问题,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国家地方政策等有效干预措施,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分析、研究总结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带来的影响出发,多渠道拓展有效地解决不利影响的措施,倡导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行有益结合,致力于从根本上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因与工程建设施工环境的不足,尽最大努力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牧业稳定高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和保证。以下分析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效益协调一致和生态工程技术配套的基本原则及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橡胶园的生态状况是西双版纳多年来存在的问题"西双版纳的天然橡胶为推动我国热带地区,尤其是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人们在追求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州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的调查入手,探究西双版纳州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同样在考虑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生态效应。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花大力气、花大功夫科学合理地做好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把水利工程建设与绿色经济崛起紧密结合,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持水土,做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依据,对城市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以此为基础,借鉴城市圈理论,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大生态城市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蓄积水资源、抵御洪水侵袭是堤防工程的显著功能,极大地促进我国工农业健康稳定发展。随之,堤防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需要将生态保护理念巧妙融合到堤防工程规划设计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堤防工程的生态效益。文章分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探讨了新时期堤防工程的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7.
发展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更是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水利工程建设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需要采取相关生态措施应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变化,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功能,这将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需要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本文从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概念入手,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原则,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对于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这就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创造了好的环境要如何保持呢,这就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到位.城市生态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的中要部分同时还影响城市的发展.这项工作的覆盖面积很广,不仅关系到生态的建设和管理还涉及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至是法律法规.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及路径分析关系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京——张家口区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与北京市具有高度的生态关联性.近年在张家口投几十亿巨资进行的防沙固沙、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退化,但难以根本解决这一区域的生态问题.张家口生态敏感区内大量低层次产业结构和贫困带的存在,使生态治理成效容易出现反弹,成为影响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原因.所以,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根本改变,需要北京与张家口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合作,北京帮助张家口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城镇化发展,实现生态敏感区的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0.
黎强 《企业技术开发》2011,(9):42-42,44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建设项目之一,随着社会日益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凸显。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因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监理工作、制定科学的环境监理方案是维持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建设项目之一,随着社会日益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凸显。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因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监理工作、制定科学的环境监理方案是维持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宁 《民营科技》2013,(1):135-135
21世纪,建设生态文明将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环境污染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剧,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开展经济活动时必须关注的重要元素。社会的进步,让生态环境的地位不断提升。林业工程,是优化生态环境、构建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工程项目。做好林业工程建设工作,需要得到工程监理工作的配合。在我国实施了工程建设监理相关文件之后,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内容与目标更加明晰。但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分析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保障林业工程的高质建设。  相似文献   

14.
蔡洪生 《活力》2007,(11):12-13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是党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饶河作为生态口岸县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科学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努力实现县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把饶河建设成为旅游大县、生态名县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级公路里程不断增长,交通流量也比以往大大增加,公路发展建设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公路理念。它所提倡的是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方向。生态公路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也是最近兴起的,其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解决大量已经投入使用的公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在公路设计中,做好对路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从而保护好路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王岩 《中外企业家》2017,(12):36-38
辽宁东部沿海生态经济区建设是辽宁生态建设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辽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在谋求快速发展的同时,单纯依靠控制污染末端来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了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分析了辽宁省东部沿海生态经济区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典型沿海生态经济区建设经验,提出了辽宁东部沿海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以期为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在水力发电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一座座水电站相继建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对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言,却是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以后的水电站工程建设提供更全面的指导,促进水电站建设向更加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审计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审计理论发展包括环境审计和生态审计,梳理分析从环境审计向生态审计过渡的理论脉络:环境审计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效应评价,实践应用更为广泛,生态审计强调系统发展与综合评估,是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审计理念的演进。进而提出完善生态环境审计制度体系、拓展生态环境审计范围、探索生态环境审计方法程序、强化生态环境审计培训与沟通等生态环境审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重大举措。"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当充分考虑在生态环境全民共治的背景下参与有关的治理活动,目前生态环境内部审计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于生态环境内部审计的定义和主体等内容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因此,研究企业生态环境内部审计体系构建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速发展轨道上前进,但生态问题则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成为阻碍前进的问题之一,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五位一体"国家层面,作为身处生态环境之中并对环境影响显著的公众,一定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以公众的有效参与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